吴晨菲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 浙江省金华市322200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关键,是需要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教师的有效教学也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因此,基于一定的数学教学实践经验,本文从“设计一定的预习导学案,促使学生加强预习”“创设数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做好知识巩固工作,打好自主学习功底”这几方面出发,对于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定的探究,以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预习;小组
现在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不再恪守教师一人讲学生安静听的陈规,而是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出发,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模式,让学生在保持自己爱好和想法的基础上高效自主学习知识,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在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设计一定的预习导学案,促使学生加强预习
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就是预习,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时间进行预习,从而熟悉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并且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思考积极性,对于新课内容得出自己的理解,从而得到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在预习方面,为了避免学生的预习流于形式,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题目,或者可以给学生设计预习导学案辅助预习,让学生的自学效果更明显,更有针对性。
例如,在讲“长方体(一)”这一课时,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针对这一重点,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如下预习作业:搜集生活中的一些长方体的物品,并且仔细观察,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完成预习导学案。在预习导学案中教师也为学生设计了一定的问题,比如:“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展示一些平面图形)”“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展示一些立体图形)”,等等。通过让学生解决一定的问题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这些预习问题的引导下展开更加有针对性的观察活动。之后,教师可以把学生的预习导学案收上来,分析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总之,不管在教学哪一课,教师都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设计一定的预习导学案,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二、创设数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创设一些熟悉的、趣味性的情境,引入数学的知识要点,可使学生轻而易举地进入数学的世界,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再萌发解决问题的想法,从而顺理成章地开展观察、思考、研究分析等一系列自主学习活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数学情境,调动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在如今数学教学中,不管是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游戏化的情境、提问式的情境,都可以为学生营造一定的氛围,这就需要教师注意有效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需求来设计情境。
例如,在教学“倍数与因数”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游戏化情境,促使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自主学习、体会倍数与因数的概念。具体地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数七”的游戏,引导任意一个学生开始从1数数,遇到带7或是7的倍数的数字要跳过。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能够以活跃的状态去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并且对于倍数与因数的概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又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境,即提出一定的生活化问题促使学生加以思考,如“桌上有一杯纯牛奶,可可喝了半杯,但觉得有些凉,就又兑满了热水,又喝了半杯后就出去玩了,那么他一共喝了多少杯牛奶?多少杯水?”在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中,学生可以联系生活进行自主的探究。
三、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可以充分得到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而不能总是一味地给学生答案,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如何促使学生得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呢?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小组合作模式的开展,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改变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弊端。同时,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也有利于让数学优等生更优,数学学困生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是课改的初衷,也是最终的目的)。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高小组合作模式开展的有效性。
例如,还是以“长方体(一)”这节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促使学生针对自己的预习情况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当然,在这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能力等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将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促使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开展有效的交流。结合之前的预习情况,大部分小学生都可以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针对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进行一定的讨论,从而共同解决。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引导。此外,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对自己组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促使学生进行组间的交流,实现“1+1>2”的效果,这比教师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所取得的效果更好,并且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积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
四、做好知识巩固工作,打好自主学习功底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同样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功底。就像建造一座知识城堡一样,对于数学学科,学生必须一步一步、稳稳地建立坚实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对更多的数学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索,并建设出不出现任何漏洞的数学城堡。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好知识的巩固,运用一定的练习和家庭作业来达到知识的巩固目的,使学生能够及时地发现与解决问题,而不会产生模棱两可、半途而废的现象。
例如,在每节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时间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从整体上对于这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并且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几道练习题目,促使学生当堂完成,以此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于这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怎样。同时,在课下,教师也要及时检查学生的作业。而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错题本,将每次作业中的错题进行整理,并且分析出错的原因,做好相应的笔记。这样有利于学生更为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做好知识的巩固。只有做好知识的巩固,才可以避免给以后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当中能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得更加顺畅。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启蒙与奠定学习基础的阶段,应该注重让小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培养这一能力方面需要注意方式,且应具备足够的耐心、细心,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更有效地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促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使小学生在个人能力和思维训练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阮征.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式探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08):106-108.
[2]宋晓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J].华夏教师,2017(19):51-52.
[3]谷丽杰.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策略[J].科技资讯,2017,15(19):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