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组合作模式在小学数学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7期   作者:王兴丽
[导读]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背景下,小组合作模式随之进入了课堂教学。

        王兴丽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北街小学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背景下,小组合作模式随之进入了课堂教学。小学数学高年级阶段作为小初衔接的年纪,是小学学生学习生涯上关键阶段,尤其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如何开展数学的有效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成为一线教师重点关注的话题。而小组合作模式则是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习惯、科学探究精神、合作协作能力都有着良好的培养效果,从而能够为学生为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故此,本文将有效分析小组合作模式的应用意义与现状分析,并且提出小组合作模式在小学数学的应用策略,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参考性教学价值。
        关键词:小组合作模式;小学数学;应用研究;小学高年级
        合作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将伴随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工作及生活的过程,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自身处于心智不成熟、良好学习习惯未养成的初步发展期,是学生学习生涯成长过程关键的“塑造期”,该时期有效增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夯实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基础,将助力学生未来学习具有更好地发展性与可能性。同时,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不用于低年级,其高年级数学正处于向初中数学过度期,具有承上启下的教育意义。在这一阶段单凭教师的口述讲解远远不够,是无法满足学生该阶段的学习发展需要,为了更好地加强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本文将立足小组合作模式为基础,有效融合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希望能够为相关从业者带来参考性价值。
        一、小组合作模式的应用意义及现状分析
        1.小组合作模式应用高年级数学的意义性
        小组合作模式被广泛应用多个国家的成熟性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在小学高年级融合小组合作模式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教育作用:第一,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个体学习能力差异性,同时也伴随着非智力因素的偏科、惧学、抵触等负面学习情绪,那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能够实现学生之间学习能力、学习精神面貌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带动性,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机会与空间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课堂学习的积极氛围,帮助学困生进一步获取个人知识最大化收益。第二,小组合作模式是倡导的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则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裁判者、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身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语言交流过程中,将大大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学习特质,那么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合作能力、集体意识、探索能力、解决能力等多项能力都会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样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发展。所以小组合作模式应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迫切性与必要性教育发展特点。
        2.小组合作模式应用高年级数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化的背景下,小组合作模式成为一线教师研究的焦点,纷纷投入精力、物力研究小组合作模式,为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全面开展带来了积极性一面。但是随着一线教师广泛应用之下也爆发出许多问题,这里有主要以形式化主义和拿来主义较为普遍性。这也是因为长期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导致,随着大家广泛使用小组合作模式,自然会出现了形式化教学应用,这样在小组合作模式中仍旧有“一言堂”“保姆式”“警察式”的教学形式,这样无疑弱化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小组合作模式的真正教育作用,久而久之,有一些小组合作模式处于高消耗、低成效的开展结果。再者就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生活日益丰足,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导致学生合作意识严重缺乏,自我性意识较差,大局观意识欠缺,这也为小组合作模式的教学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性,所以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小组合作模式,不仅是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也是培养学生大局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小组合作模式在小学数学的应用研究
        1.以提问为引导,组织学生小组合作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可以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索欲望,教师将提问与小组合作模式有机结合,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的内容上,教师先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和小组抢答的形式进行开展,回答正确得一分,回答错误减一分,最终分数最高小组获胜,并且教师也准备小礼物奖励给学生。具体而言,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有那些圆柱或圆锥形状的物品上,随着学生抢答说出:柱子、屋顶等。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物品,在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圆锥或圆柱的形状特点,然后在提问学生说出生活中有哪一些利用价值。再如,在“小数乘整数”教学上,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个4×0.73的问题,推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班级内的A小组为例,有学生先提出了应该将4×0.73换成0.73×4的算式以便计算,然后学生从教材的计算方法开始,他们先将0.73的小数点去掉,并按照73×4的算式进行列式计算,得出292的结果后,有学生讲要从后往前数两位小数点,组内学生配合的比较好,大家都纷纷阐述个人的看法。这样师生互动过程中,大家学习能力相互补充上,即体验了学习的快乐,也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有效实现课堂的预期的教学目标。
        2.以实践为途径,增强学生知识应用
        无论任何教学活动和任何教学方式的最终目标都是推动学生学会知识实践、知识运用,使得知识成为学生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基础。那么数学作为与生活密切相联系的学科,又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具有抽象性、逻辑性。那么教师应该在小组合作开展过程中加强实践操作环节,提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之间能够在相互能力补充、相互辅助学习过程中,增强对数学问题的发现、探索、解决能力,有效将数学问题化为实践探索性任务,不断地相互交流过程中,实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样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综合学习能力,也进一步提升知识的及时教化率。循环往复执之下,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习自信心,而且有效奠定了学生未来有效学习的发展基础,使得学生从容地面对未来高阶的数学知识。例如,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内容上,教师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教具,然后为学生设定一个“长方体与正方体各有多少面、边和顶点”的学习任务,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各小组学习讨论,在各小组为单位的学习过程中,大家都会仔细辨认手中的长方体及正方体,并且做好记录自己数出的面与线,这样通过各小组不断的实践讨论、再验证、再思考的过程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过程不仅是优等生对知识有了进一步理解,学困生在小组的带动下也会收获自己一份的收获,从而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够从实践性学习过程中增强了自己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模式的开展上,教师仍旧需要注意学生学习的自控力与知识接受水平,不能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空间与机会,为学生造成更大的学习困惑,导致打击学习学习积极性的结果出现。为此教师必然立足以学定教的角度,在小组合作模式的开展过程中,做好一个参与者与引导者,要及时发现不同小组的学习问题,给予学生适度性的点拨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各小组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与发展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嘉珊.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2]陈远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8(18):115-116.
        [3]王建梅.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0):184+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