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红
滑县慈周寨镇第二完小 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数学学科的学科特点就是严谨、严肃、逻辑性强,小学生天性好动,思维发展尚不成熟,很难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单调的数学知识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很难得到有效保证。数学游戏,将数学知识与游戏过程相融合,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既降低了时刻维持注意的难度,又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是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的教学工具。本文首先了解了数学游戏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然后着重介绍了三种常用数学游戏的类型,最后对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游戏;类型;应用策略
引言
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内容多且相互联系,关联性和逻辑性较强,在学习时,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需要学生耐下性子认真思考。而小学生年纪小,逻辑思维尚在发展的过程之中,且好奇心重,容易被新异刺激吸引注意,容易受到同伴关系的影响,很难沉下心独自思考问题。要想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数学学科知识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数学游戏既能满足学生喜欢新异刺激的需要,又能保证教学任务的执行,总是被教师应用到数学课堂之上。不过,教学游戏的种类有很多,对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也略有差异,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教学游戏进行教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慎重选择游戏类型。合适的游戏搭配科学的引导,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得到稳步提高。
一、数学游戏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数学游戏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第二个是推动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首先,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根据大量心理学研究者的试验研究结果,儿童游戏能在儿童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童年早期(3-6岁左右),儿童的思维发展主要依靠操作体验,需要通过亲手触摸、摆放、拆解来建立认知过程;童年中期(6-9岁左右),儿童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旧是具体形象思维占据主导,要想促进儿童的抽象思维发展,需要借助形象化的教具,帮助儿童在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之间建立联结;童年后期(9-12岁左右),儿童抽象思维已经可以处理较复杂的逻辑问题,可以通过更抽象化的教学活动来刺激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游戏能够满足学生在小学期间思维发展的锻炼需要,尤其对年龄较小、思维发展不够成熟的低年龄段学生而言,数学游戏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除了思维能力外,数学游戏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等。
其次,对课堂效果的提高作用。数学游戏能够快速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原本数学课堂又严肃又枯燥,最不受小学生欢迎,但在引入数学游戏后,学生能够充分放松,不再需要耗费精力严格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课堂秩序,全身心地投入游戏后,完全被游戏过程吸引,课堂上的其他刺激就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了;数学游戏能够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传统课堂模式下学生都规规矩矩坐在讲台下听讲,看似教师能够更好地控制课堂秩序,但学生在课堂上小动作不断,还经常走神,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估,很难科学把控课堂教学的节奏,数学游戏将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到游戏之中,教师只需要对游戏过程进行调控,就能对课堂教学进行控制;数学游戏还能够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在学生眼中一直代表着权威,学生尊重教师,但却不想亲近教师,数学游戏需要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双方距离随着游戏过程不断拉近,彼此感情也在慢慢升温,而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数学游戏类型
1. 肢体动作类游戏
肢体动作类游戏是指需要学生通过肢体动作的配合来完成的游戏,比如适合在室外进行的“踢毽子”、“跳飞机格”、“转呼啦圈”等动作幅度较大的游戏,以及可以在室内进行的“抓石子”、“按口令做动作”、“击鼓传花”等可对动作指令进行设计的游戏。小学生活泼好动,在课堂上过分限制学生的活动,需要学生耗费很多认知资源去约束自己的行为,反而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肢体类游戏的实施可以有效释放学生天性,让学生在活动身体的同时,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还能有效加强肢体与大脑的协作性。比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的《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节时,教师就可以组织“按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在练习对数字的认识时,让学生听到比8大的数字举起右手同时头也向右转,听到比8小的数字举起左手同时头向左转;学习完加减法之后还可以对游戏进行升级,将“听到数字”变为“听到的计算式的结果”,其他游戏条件不变,然后教师随机说出一个计算式,让学生听到后迅速计算出结果,做出反应。这样的趣味游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 数字类游戏
数字类游戏是指围绕数字进行设计的游戏类型,比如“报数游戏”、“九九乘法歌”、“抢三十”等。数字游戏逻辑性更强,相比肢体类游戏更加抽象,相对更适合年龄较大些的学生。数字游戏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数字的敏感性。在三、四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应用数字类游戏时,教师要认真设计游戏规则,在保证数学知识教学的同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3. 情景类游戏
情景类游戏是指通过构建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通过思维的迁移过程,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比如,“角色扮演”、“生活情境创设”等。情景类游戏适用性更加普遍,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性更好,教师应用起来更加方便,学生接受起来更加迅速和简单。比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一节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情景类游戏进行课堂设计,让学生认真思考自己一天的生活,并对照时刻表写出自己的活动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学生对时间、时刻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度。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游戏的实施
数学游戏类型各不相同,教师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对数学游戏的类型、使用实际、与教学内容的配合等进行设计。数学游戏一般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实施。在课前实施数学游戏,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将学生迅速代入课堂氛围之中,一般采取活动性较小的数字游戏比较恰当;在课中实施数学游戏,则一般是将教学内容与游戏过程紧密联系,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对游戏过程、规则等内容进行认真设计,这时采用较多的是情景类游戏;在课后实施数学游戏,更多是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和总结,可以采用肢体类游戏,也可以使用数字类游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设计。
结语:数学游戏能够通过激活课堂氛围、拉近师生关系,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营造更加和谐、平等的氛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形成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从而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游戏包括很多种类,不同种类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不同,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类型,并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游戏节奏和内容。尽管目前数学游戏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突发问题,但总体来看,对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是利大于弊的,值得更多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探索。
参考文献:
[1] 杜存山.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小学, 2019(1).
[2] 唐秀. 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02).
[3] 解雨宁.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考试周刊 ,2018(23).
[4] 史丽艳.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游戏化教学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27).
[5] 羊艳红.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游戏中的应用与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