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雅
广东省惠州市 惠州市龙珠学校 516300
摘要: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较为基础,但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些概念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学习难度。因此,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教师应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来完成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本文笔者便以“体积与容积”这一章节教学为例,对创新教学的实施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兴趣;思维意识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只重视概念的传授,而忽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式为主,而忽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这样造成学生的学变得较为被动,并且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呈现出机械化的特点,这样便不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与发展。因此,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应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以此优化教学过程,其中,一方面,教师既需要重视学生智力与非智力的双向发展,另一方面,还需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吸收,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以增强。
一、构建趣味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所产生的内在心理倾向。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只会呈现出低效的态势,尤其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并且学习的自制力较为薄弱,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构建趣味化的情境,使学生真正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从而为学习活动奠定情感基础。
在“体积与容积”教学中,为了引出教学主题,并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笔者首先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乌鸦喝水的动画视频,这一动画视频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并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与此同时,由于学生都熟悉乌鸦喝水的故事,因此,笔者因势利导,提出探究性问题,即:其实在乌鸦喝水这个故事里蕴含着有趣的数学知识,想一起探究吗?这样的问题便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从无意转化为了有意,进而对“容积与体积”产生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此外,为了将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便产生了探究兴趣,并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以此为后续学习活动的展开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引入生活现象,引发求知欲望
数学知识大多数来自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可见,生活与数学学科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应挖掘生活现象中的数学原理,并将其作为教学素材作用到课堂中,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还能够为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认知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加富有意义。
由于学生对“体积和容积”相关知识产生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章节的学习对生活的应用意义,笔者首先提出:“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结合自我原有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此基础上,笔者出示两个不一样大的铅笔盒,再次伴随着问题的提出,即:这两个铅笔盒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容器放东西多?哪些容器放东西少?这时,学生各思奇想,并发表自己的观点。随后,为了促进后续实验活动的顺利展开,笔者再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出示大小接近的土豆和红薯,并让学生判断大小。由于这两个物品大小接近,使得学生运用眼睛很难判断。这时,学生便以小组为单位,想出判断的方式方法,进而推进了后续实验活动的积极展开。
三、展开操作活动,体会概念形成
小学生的各项认知较为敏感,因此,为了帮助他们体会概念的形成,需要教师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使他们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展开操作活动,这样既能够给学生更多发挥能动性的空间,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认知同时参与,使他们产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概念的形成。此外,操作活动的积极展开,也能够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使他们的数学认知水平得到逐步提升。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客观的思维判断土豆和红薯哪个大,笔者引导学生展开实验操作活动,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他们分析实验方案,进而使他们思考出“将两个物体放入水中后都占据一定空间,而且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则说明这两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一样”。于是,笔者将课前准备的土豆、马铃薯、有刻度的量杯分发给每组学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活动,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使每个学生切实感受到两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不同的,进而总结出“物体的体积”这一数学概念。可见,通过实验操作活动的积极展开,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加富有意义,还使得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更加具体化,进而突出了体积概念的本质。
四、重视交流合作,强化参与程度
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自主探索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主探究。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他们初步对所学知识产生一定的认识后,教师还引导组织学生对某一学习主题进行交流合作,这样既能够发挥集体的作用,使他们的参与程度得以增强,还能够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进而使他们从交流、合作过程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认识容器的容积,笔者首先出示一个空的烧杯和一个空的饮料瓶,让学生思考“谁装的水多”这个问题,同时,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解决这一问题,这便引发了学生的讨论。于是,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确定实验方案。随后,笔者让学生以实验方案为依据,进行分工合作来完成实验,在此过程中,笔者及时巡视,鼓励并指导,最后由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从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并体会到合作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此外,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也使每个学生对“容器的容积”这一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五、设计启发问题,唤醒思维意识
问题的设计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唤醒学生思维意识的推动力。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启发式问题,这样既能够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够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揭示数学原理,从而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在学生已经对“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后,笔者提出启发式问题,如:纸盒有体积吗?纸盒的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认为纸盒的体积和容积一样吗?为什么?哪个大?通过思考体积和容积的异同,使学生熟练掌握体积和容积概念的本质属性,同时,让学生在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概念体系。可见,设计启发式问题,既唤醒了学生思维意识,使他们参与到深度学习中,还强化了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再认识,从而使他们的数学认知水平得以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简单且复杂的过程,简单在于小学数学知识本身较为基础,而复杂便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得以提升。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而言,首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构建趣味化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通过新型的教学模式来优化教学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同时,要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的学变得更加积极、更加主动,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荆延花.浅谈新课改小学数学创新教学[J].亚太教育,2015(10):31-31.
[2]杨杰.浅议小学数学创新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7):84-84.
[3]陈丽萍.浅谈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J].青年时代,2016(11):17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