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顺
玉田县亮甲店镇孔五官屯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也随之备受人们的关注。由于小学是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思维的阶段,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研究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析有效教学的策略,以此使教学效果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本文笔者便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问题;自信心
传统的教学主要以“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为主,这样使得学生机械地记忆教材中的知识,而错过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这样便对学生当前的学习与发展都产生不利影响。作为教师而言,应充分研究教学是否有效,而有效的教学活动并不仅仅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更加重要的是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发展的过程,而教学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充分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此完善教学过程。
一、完善备课过程,把握学情
备课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也是教师全面把握学生数学认知情况的具体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整合教材中具体的内容、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其达到有机统一,只有这样,备课过程才能够真正有效,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在备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求法,为了做到以“旧知”引“新知”,并逐渐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笔者首先建立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其次,为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笔者便设计了“剪一剪、拼一拼”的活动,这样便能逐步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此外,也能够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求证方法。可见,将备课过程建立在学生的认知现状基础上不断完善,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体会数学思维过程,进而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价值。
二、借助信息手段,突破难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整合的模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并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来看,有些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便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对于学生而言,也具有一定学习上的困难,而信息技术这一教学辅助工具的引入,打破了教学模式的单一性,还为课堂注入了新活力,从而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并使他们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长方体有关的物体,如:墨水盒、牙膏盒,以此让学生从感官上初步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随后,为了使学生了解面、顶点、棱的特征,笔者将长方体以三维的动态形式展示到学生面前,并以此为研究对象,让学生指出面、棱、顶点,并让学生指出长方形有几个面,每个面具有什么特征,这样便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长方形的特征,进而加深了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认识。可见,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将长方体的特征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高效。
三、构建趣味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展开学习活动的基本前提。因此,作为教师而言,应构建趣味化的情境,这样既能够给学生一定的情感冲击,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还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以提升。此外,趣味化情境地构建还能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探究意识以及探究行为,从而使学习活动变得更加具有意义。
例如:在“小数乘法”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法则,笔者构建超市购物的情境,这样既能够使学生体会元、角的互化,以及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还从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入手,生成了数学问题,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随后,笔者展示某一实际问题,即:一支圆珠笔2.3元,3支圆珠笔大约需要多少钱?我准备了10元大家估计一下够不够?于是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请他们说出估算的具体想法。为了推动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笔者引导学生尝试计算,并以小组为单位,使他们以具体的问题为导向,进行列式、计算,并从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使他们感悟小数乘整数的算理过程,进而总结、归纳出小数乘整数具体的计算方法。可见,通过趣味化情境的积极构建,既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价值与学习乐趣,还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问题的活动中,以此为学习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绪。
四、设置启发问题,完善认知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也是学生自主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推动力。在小学阶段,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结合学生的原有认知设置启发式问题,这样既能够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使他们联系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还能够给学生更多主动思考的时间,使他们的数学认知水平得以增强。
例如:在“分数乘法——分数乘整数”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经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学习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笔者首先出示质量为400g的糖一袋,让学生猜一猜有多重?随后,提出启发式问题,即:把400g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的数是几分之几千克?并鼓励学生进行计算,这便让学生认识到五分之二千克。紧接着,笔者再次提出问题,即:一袋糖重五分之二千克,3袋糖共重多少千克?这使得学生产生了探究意识。学生能够通过分数加法解决这一问题,这时,笔者便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其他运算方式。于是,学生能够运用乘法列出分数乘法算式,并通过观察分数加法的算法过程总结出分数乘整数的算法法则。可见,将课堂还给学生,并以启发式问题为主,不断引导学生展开启发式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联系新旧知识来完善数学认知体系,还能够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建立数学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的学变得更加高效。
五、建立多元评价,树立自信
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的主要途径。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附属内驱力来源于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应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这样既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与学习行为,还能够使他们建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此使他们的学习情绪得以升华。
例如:在“图形的运动(二)”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结合折纸、交流等活动,探索出确定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的方法,笔者首先展示几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有几条对称轴,首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在学生进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笔者进行及时巡视,并观察小组交流情况,同时,对合作不太好的小组给予帮助与提醒,并及时鼓励他们,这样便能够促使每个组以及小组成员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交流中。最后,笔者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展示探索对称轴的方式,这时,笔者与其他小组成员能够给予补充,在各组展示后,也能够由其他小组给予评价,进而帮助每个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并且具有其自身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特点。因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便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数学学科的特征来优化教学过程,进而保证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张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56-58.
[2]胡庆正.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5):203-203.
[3]王秀娟.体验式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5(18):1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