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7期   作者: 李淑琼
[导读] 学生是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

        李淑琼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龙津实验学校  浙江省  宁波市  315500
        摘要:学生是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者与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优化师生之间的关系,将传统的固定化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与创新,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入手,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师生互动;教学质量
        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分析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从而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在尽快融入数学学习,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数学学习的意义,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参与性。结合有效教学的概念,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明确有效数学课堂教学概念的基础上,笔者在教学中实践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了总结。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针对数学教学来说,其属于师生双方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师生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平等的、民主的,同样,学生所学习和探究的问题必须具备充足的材料,教师在教学时认准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能够放松学生的神经,让学生以轻松的状态融入数学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与学生都要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困难或疑惑,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给予必要的指点。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图形,并说说图形的共同点。为了加强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组织学生参与闯关游戏,即判断出所出示的图形属于什么图形,判断图形的两组对边是否平行等问题。闯关游戏的设计能够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促进学生自觉联系所学知识,并在应用的过程中引入新的知识点,为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学习做足铺垫,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单独闯关,而后与同桌分享自己参与游戏的感受,两个人互相说说最终的答案,看学生之间能否达成共鸣。随后,在学生分享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教师设计问题“平行四边形都有哪些特性,可以怎样证明?”,让学生在课上自主设计学习活动,以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了解为基础,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在课上充分尊重学生的看法,在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不同的看法时,采取引导性的教学语言让学生说得更加完整,更加具有逻辑性,也在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跳出固有思维看待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循序渐进,采取学生熟知的事物或模型,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数学思维,能够以数学眼光和角度看待问题,锻炼学生的数学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入生活实例,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学生一同分析生活现象、生活情境背后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分析与探究,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所需设计说理课堂,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路,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解题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让学生对数学语言有直观的了解,养成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并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应用题时,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正确的阅读能力,不论是课本中出现的例题和习题,都强调学生从现实性的问题中提取出数据,并进行数学计算活动。

整体而言,本节课的学习需要依托于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但又不仅限于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样重要,这也是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得到丰富的契机。根据课本中的题目,教师可进行简单的变式,将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充分联想自己的生活实际。同时,根据学生的推理过程和计算结果,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以说理的方式锻炼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整理能力,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三、借助实践操作理解数学概念
        形象思维是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基本思维方式,因此,有时教师的演示能够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趋势,教师在教学中适时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更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想象和探究了解数学概念本质,通过实践操作总结出数学规律,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知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仅限于教师的口述和演示。与此同时,实践操作能够锻炼学生的操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在看到数学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探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逐渐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时,涉及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而三者的区分也是学生学习角的度量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区分三者的概念,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引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线段、直线和射线有直观的认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在课上画出的线段、直线和射线,也要求学生说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从而明确线段、直线与射线之间的区别。另外,在推导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借助实践操作的过程,锻炼学生搜集数据的能力,其次再锻炼学生的图形意识和几何概念,加强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四、借助提问加强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或问题固然是好的,但小学数学课堂中,要么学生不能提出问题,要么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通常与学习内容的相关性不大,这使得课堂虽然热热闹闹,却少了一定的教育价值。此时,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规律,循序渐渐地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正确的认识,借助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从层面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方法,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逐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从而能够发现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在讲解“观察图形(二)”时,其中,针对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由三个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形状,需要学生了解正方体搭建立体图形的活动过程,促进学生经历观察、想象和验证猜想的整个过程,看重的是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教师展示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并设计教学问题:这是一个由三个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下面这三张图片分别是三位同学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图形,你能猜到这个立体图形的样子吗?学生根据图片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到底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呢?现在每个人都有三个小正方体,大家按照三视图拼出自己想象中的立体图形。”
        总之,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实起点为出发点,分析数学教学的本质,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观察、感知、探究、讨论和总结的过程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正确的认识,并能够采取有效的个性化的解决方法,强调发现学生的个性,同时兼顾全体学生的发展,有效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春花.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文理导航,2017(6):37.
        [2]林振东. 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9):203.
        [3]王静涛.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33):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