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爽
滑县慈周寨镇第三完小 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学质量的高低备受人们的关注。一方面,提升教学质量是优化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提升教学质量也是新课改是否落实的一个外部表现。可见,对教学质量的策略展开分析对完善教学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笔者便以小学数学为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际生活;课堂问题;信息手段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建立理性思维的重要过程。因此,做好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一直研究的问题。但目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将教学过程定义为教师教的过程,并且在实际课堂中,教学也呈现出形式化的特征,这便直接严重阻碍了学生的长期发展。鉴于此,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作为教学的建构者,应整合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效果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一、联系实际生活,激发探究意识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较为基础,并且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教师应借助数学知识的这一特点,构建生活与数学学科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能够将数学教学赋予生活化的意义,还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探究行为。此外,联系实际生活,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以及应用能力,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例如:在“小数的加减法”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法的过程,并从中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笔者首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提出:“同学们逛过超市吗?喜欢逛超市吗?为什么?谁来说一说你喜欢超市的哪一点?”这样的生活问题便使得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时,课堂呈现出轻松的氛围。紧接着,笔者因势利导,展示超市的一角,其中包括:足球85.8元、羽毛毽子3.2元、铅笔盒17.6元、玩偶78.8元,这时,让学生任意选出两种商品,并计算出商品的总价。学生能够选出商品并列出式子,但计算总价时却出现一定的困难。这时,笔者让学生尝试列出竖式运算,并鼓励他们联系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体会小数加小数的过程。由于学生想要知道两件商品的总价,于是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并使得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计算活动中,从而初步对小数加法计算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为后续归纳小数加法的算法奠定基础。
二、设置课堂问题,引发探究行为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主要过程。数学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产生更加积极的探究行为,还能够使他们结合原有认知来解决新问题,从而使他们深入体会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此外,以问题为导向,不断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最终使他们产生不断完善知识体系。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并使他们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笔者首先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即:猴妈妈给它的两只猴宝宝准备了很多礼物,先分4个桃,你打算怎样分?为什么这么分?这样的问题便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并使他们初步感受到“平均分”这一概念。紧接着,再次提出问题,即:把这一个月饼平均分给2只小猴,该怎么分?由于运用整数的思维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便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并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意识。于是,学生在积极的分析、思考后初步认识了二分之一。随后,笔者再次提出问题,即:月饼的二分之一是怎样得来的?二分之一该怎样书写?这便使得学生充分理解了二分之一所表示的意义,同时,也使得学生构建了一半与二分之一之间的联系,从而切实把握了分数的实际意义。
三、运用信息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活动产生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需要具备的。
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难以产生学习兴趣,便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无法集中注意力,并最终使得学习效果不理想。而信息技术的引入既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视频、图片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呈现出来,给学生多种认知冲击,还能将数学知识以直观、生动的方式来展开,这样便与学生的思维相契合,从而帮助学生产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图形的运动(三)”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旋转的三要素,但考虑到旋转过程较为抽象,因此,笔者便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生活的旋转运动图片,如:钟表指针旋转、风车风叶旋转,这样的动态过程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总结出旋转的共同特征。此外,为了借助文字的旋转让学生明确旋转的三要素,笔者运用动画演示两个动态文字“好”,让学生感受到旋转角度不同,旋转的图案也不同,进而为掌握旋转的三要素奠定基础。可见,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四、重视操作活动,完善认知结构
小学生的认知较为敏感,并且认知结构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不断完善的。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展开操作活动,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知同时参与,以达到锻炼认知的目的,还能够使他们从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会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不断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同时,也使得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例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中,为了使学生通过量、拼、折等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笔者首先指导学生运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并计算内角和。这时,学生的测量结果不一,进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于是,笔者鼓励学生猜想其他的测量方法,便使得学生结合平角相关知识将三角形的角剪下来,拼到一起,进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可见,通过这一实际操作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使得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想象等全过程,进而使他们在操作活动中有效解决具体的问题。
五、建立多元评价,树立学习自信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教学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种良好的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而一种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则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因此,作为教师而言,应建立多元化评价,既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则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评价主体也需要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而使学生不断发现自我不足,从而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小组探究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笔者及时巡视小组所学习的情况,并启发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最后,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发表探究的方法与结果。此外,笔者对每个小组做出一定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还给学生自主反思的机会,使他们取其所长、补其所短,从而不断促进他们完善自我,并获得情感方面的升华。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受到教师、学生这种主观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教学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构建者,首先应落实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并重视学生智力与非智力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应与时俱进,积极挖掘信息技术这一教学辅助工具的优点,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以此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郭军辉.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6(12):41-42.
[2]胡勇.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学周刊,2016(9):49-49.
[3]何俊婷.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2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