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7期   作者:黄爱华
[导读] 在文本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注重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探究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入手

        黄爱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良庆区那黄小学
        摘要:在文本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注重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探究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入手,并在此过程中,运用翻转课堂法、小组合作法以及实践教学法,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最为接近学生认知区域的授课模式,真正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去实践、去探索,去分享,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词:生本理念;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成绩上,即提升学生的做题效率,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定式。在具体的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出现较强的排斥心理。针对这种状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转变分数本位的思想,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并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表现,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有科学性,促进他们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真正打造生本理念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运用翻转课堂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打造属于学生的一片学习天地,让他们去学习,去思考,去运用,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独立学习的快乐,增强他们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为了达到上述效果,教师可以运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即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学习相应的数学知识,并在课堂上,展示个人的学习成果。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进行针对性引导,让学生更为科学地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授“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空间,让他们真正地运用多种手段,解决个人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开展此部分教学。首先,创设问题。在创设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注重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实际的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问题,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升。在此,教师简要介绍其中一道问题:小洛打算和四位好朋友玩套圈游戏。他们想同时进行游戏,你可以帮一帮他们吗?其次,实施引导,为了让学生的思考更具有方向性,教师做出如下的引导:请运用圆的知识,解决此部分内容。最后,展示成果。在再次上课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成果。陈晓积极地举手说:“我们可以画一个圆,并将目标物品,放在圆心的位置。与此同时,小洛以及他的朋友可以站在圆的周边。这是运用圆中心到四周距离相等的知识点。”通过运用翻转课堂的方式,教师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空间的同时,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构建数学问题与知识之间的连接,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最终达到增强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采用小组合作法,增强学生问题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合作教学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一位学生的思考,点燃另一位学生的灵感,真正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增强他们的问题探究能力。
        例如,在讲授“圆柱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合作教学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真正让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真正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促进最终问题的解决。

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第一点,划分小组。为了真正激发学生的灵感,并保证小组合作进展的均衡性,教师在划分小组的过程中,应注重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也应保证同一小组中有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第二点,创设问题。教师创设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虽然我们没有学过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但是可以从圆面积的推导原理以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中,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探究。第三点,巡场观察。为了激发学生的讨论积极性,解决在小组讨论中的卡壳问题,教师走入学生中,并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启发性引导,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让他们的思考更具有方向性。第四点,展示成果。在大部分学生思考结束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成果。小陈积极地举手说:“我们小组讨论出如下的结果:首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将圆柱的上下圆,按照圆面积的推导的方式,进行转化,则可以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其次,这个近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参照长方体的公式。最后,我们判断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底面积与高的乘积。”通过运用合作教学的方式,教师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各个条件,并构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连接,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三、使用实践教学法,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实践教学法,开展数学授课,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数学问题的实践员,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实践工具,并结合具体的问题,调动个人的想象力,从不同的角度,解决数学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在讲授“圆锥体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相应的问题,并运用多种工具,进行相应问题的探究,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第一点,讲解知识。教师运用多媒体,讲授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互动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第二点,创设问题。教师对学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你们可以运用下面的工具,探究同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方式,教师准备相应的工具,并运用文字,进行介绍:同底等高的空心塑料圆柱和圆锥、带有砝码的天平、带有精细刻度的量筒(量筒的底面积明显大于圆柱的底面积)、干抹布。第三点,实施引导。教师引导性地对学生说:“你们可以从体积以及质量两个角度,探究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教师走入学生中,并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的实践探究更具有方向性。第四点,展示成果。在此,教师对学生实践成果,进行简要介绍。学生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探究:角度一,从质量的角度,用天平测量单个空心圆柱和圆锥的质量,并进行比较;角度二,从体积的角度,分别将空心圆柱和圆锥放入量筒中,观察液面上升的高度。通过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教师让学生充分运用各种工具,结合相应的问题进行探究,真正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提升他们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在构建生本理念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教师应深入研究生本理念的内涵,并思考,如何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能动性的基础上,构建数学目标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连接,从而构建出最为接近学生认知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去探索,去思考,进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也应真正地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并在不断地运用方法中,提升个人的数学教学能力,为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冯敏.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02)
        [2]李密蓉.生本理念下小组合作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6(12)
        [3]钟锡成.生本理念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思考[J].华夏教师.2017(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