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7期   作者: 胡明标
[导读]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是否有效已经成为教师广泛关注的话题

        胡明标
        福建省漳州市第七中学 363000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是否有效已经成为教师广泛关注的话题。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因此,做好初中阶段的教学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数学这一学科而言,由于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实际生活;操作活动;信息技术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并且是学生建立数学观念、丰富数学思维的重要过程。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数学体系初步形成,因此,这一时期,作为教师而言,应做好教学工作。但目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严重,教师将教学过程定义为传授教材知识的过程,这样一来,教与学不仅产生相脱节的现象,并且教学活动常常呈现出低效性。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应践行新课程教育理念,并主张“学生为本”的教育观,以此丰富教学活动,完善教学过程,最终使教学实现有效性。
        一、完善备课过程,全面把握学情
        备课是一节好课的开始,也是教师把握学情的重要过程。而传统的备课过程主要是教师研究教材的过程,这样既容易使学生的认知与所学知识难以实现有效联结,还会出现“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辛苦”的现象。因此,教师应完善备课过程,并从教材、教法、学生等不同的角度全面把握备课过程,这样既能够了解所教知识与学生认知之间的矛盾,以此优化教学方式方法,还能够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做好充分的铺垫。
        以“有理数的加法”为例,在备课环节,笔者首先分析学生的原有认知,即:学生对有理数、数轴、正数与正数相加、正数与0相加有了一定的学习,因此,能够通过复习来巩固学生的旧知,并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扫清障碍。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笔者将有理数加法法则分成三个部分,即: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与0相加,并在此过程中,通过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此外,通过问题的不断设置,使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构建,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数形结合思想。因此,从教学内容、学生、教法等不同的方面完善备课过程,既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还能够真正将教学效果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设置课堂问题,唤醒思维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上升期,因此,教师应设置启发式问题来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此外,现代教育理念也倡导“学生为主”,并强调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作为教师而言,应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并以课堂问题为主,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学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他们的数学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以“字母表示数”为例,为了使学生经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笔者首先设计启发式问题,如:今年小明13岁,去年他多少岁?今年小明a岁,去年他多少岁?这样便能够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进而使他们体会到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提出问题,即:三角形的底为a,高为h,面积用S表示,则面积S如何运用底与高所表示?若三角形的底为3,高为4,则它的面积是多少?这便使得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随后,为了使学生再次体会数字和字母的关系,以及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笔者再次以“运用火柴搭正方形”为探究主题,以此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进而使他们探索出搭正方形所用火柴个数的规律。
        三、联系实际生活,强化应用能力
        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知识的生成,而忽视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理性的层面上。

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以生活问题为载体,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不断践行生活化理念,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应用意识。
        以“有理数的乘方”为例,为了使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下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笔者结合生活构建问题情境,并提出:“一个细胞30分钟后分裂成2个,经过2个小时,这种细胞能够由1个分裂成多少?”学生能够结合已有认知初步计算出2个小时后细胞的个数。紧接着,笔者再次构建生活情境,并提出:“同学们,你们吃过拉面吗?你知道拉面是怎么做出来的?”同时展示拉面第一次捏合后、第二次捏合后、第三次捏合后的状态,使学生了解生活中乘方是普遍存在的,使他们产生对乘方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进而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重视操作活动,提高认知水平
        在初中阶段,学生完成知识构建活动往往伴随着认知的训练,而认知训练的过程主要依靠操作活动的展开。因此,在初中数学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来设计操作活动,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知觉、思维、想象同时参与,还能给学生提供更加充分的操作空间,使他们发挥其自身的能动作用,进而提高其自身的认知水平。
        以“比较线段的长短”为例,为了使学生经历观察、测量、验证、比较线段的长短等活动过程,笔者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线段,同时让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出两条线段,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比较方法。在这样具体的操作情境中设问,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随后,笔者让学生讨论说明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比较这些线段的长短,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归纳出“测量法、叠合法”这两种,进而使他们运用“刻度尺、圆规”等工具来完成操作活动,以此掌握了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圆规画出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笔者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已知线段,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画法,进而使他们充分感知作图的顺序、痕迹,从而使他们学习使用几何工具操作方法,以此发展学生的几何图形意识以及探究意识。
        五、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区别于小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往往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思维障碍,同时,也直接阻碍当前的学习与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出现为突破思维障碍提供了解决新思路。一方面,将数学知识赋予信息化的特征,能够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效,另一方面,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将数学知识以视频、图片等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进而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以“轴对称现象”为例,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并使学生认识到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千手观音》的视频片段,这一视频给学生一定的视听觉冲击,并使学生感受到轴对称现象所带来的美与和谐。随后,笔者再次运用多媒体展示轴对称图案和图形,并让学生展开交流。学生能够发现图形直线两旁的形状之间的关系,并最终使学生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此外,笔者还运用信息技术展示轴对称图形以及两个图形呈轴对称关系的对比图,于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而帮助他们总结出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形成轴对称的联系与区别。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而言,应积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完善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使教学呈现出高效的态势。
        参考文献:
        [1]孙艳红.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9):8-8.
        [2]赵梅玲.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5(28):112-112.
        [3]党晓红,徐大贵.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7(7):6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