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潇康
杭州市塘栖中学 浙江省 杭州市 311106
【摘 要】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启用,如何深入吃透教材,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成为眼下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试图以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例,围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三大重点明确选文内在逻辑关联,确立学习目标,制定情境任务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语文核心素养;情境任务
2020年秋季起,浙江将全面启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统编教材使用过程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所有语文老师最为关注也亟待解决的问题。统编教材在单元编排中,凸显了以“人文主题+学习任务群”为主要特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突破单篇教学惯性,围绕单元人文主题,提升语文核心素养;需要依托核心任务推进教学活动,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笔者以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位为例,谈谈对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几点看法,以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
一、梳理文本编排,明确文本逻辑关联
统编教材的设计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每个单元都以学习任务群作为基本的串联任务,每个单元都有单元提示、课文、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料。理解统编教材,就是要把教材的各个环节按其原有的逻辑体系重新组织串联,明确单元学习重点,以相应的范式结构学习任务群。
1.明确学习重点
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此项学习任务贯穿高中语文学习,在整套必修教材中,共有五个单元以此作为核心任务群,这五个单元主要通过不同体裁的文学经典作品来体现,希望学生领略各个体裁的文学经典,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本单元是高中阶段散文阅读的起始,单元导语中指出要求学生通过这一系列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高文学欣赏品味。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咏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除单元导语之外,每篇文章背后还有相对应的学习提示,例如在《故都的秋》后就提示要抓住“秋味”,要多感官来体会故都秋的“清、净、悲凉”等特点等等提示,这些提示其实都完整体现“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整个单元有机融入了“散文的写景与抒情”“写景散文背后的文人情怀”“散文的写作”等等核心概念,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可以发现整个单元编排以文人情怀与自然山水为核心,选取典型文学作品,涵咏品味自然的力量。
2.聚焦分析文本
在制定学习之前,首先需要理清本单元课文之前的逻辑关系。本单元三篇现代文,两篇文言文,都是典型的写景抒情类文本。虽然五篇文章在表达形式各有千秋,但是共同指向本单元的核心重点----在自然山水之间领悟生命,领悟自古相承,生生不息的文人情怀。
其次需要根据单元提示去结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国文人的自然情怀,那么学科核心素养指向下的文学阅读与写作的重点应该是理解散文写景与抒情、情景交融与情理结合之美。基于单元学习提示去分析课文,如《故都的秋》就需要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感官来体会故都秋的“清、净、悲凉”等特点,并由此去体会郁达夫先生心中的“秋”,“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故都的秋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秋天,而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例如《荷塘月色》作者以月下荷塘的美景,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然而又不能彻底解脱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中国文人在那样的艰苦年代中苦苦思索,为中国的未来徘徊前进的足迹;再例如《赤壁赋》与《我与地坛》中文人在浩渺广大天地中对生命对未来的思考;《登泰山记》中作者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与热爱。
最后根据学习提示来分析文本。在苏教版教材中,篇篇都有课下注释,课后研讨,现在的统编教材只保留必要的注释,在几篇文章后保留一个学习提示,这些学习提示提供了多方面的思考方向,如课文的重点,阅读策略、要求掌握的艺术手法,朗读技巧等等,它更加深入的指向文本细读,更加有利于教师按照编者的思路串联文本,解读文本,落实单元教学任务。
二、全面分析学情,制定单元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目标的确定,都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分析学情的基础之上。新课标全面要求教学必须以学习者为核心,那么新教材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也必须以学生作为学习的核心,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必须要全面分析学情,了解学生散文的掌握情况及层次、学习心理、学习需要等等。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高一学生正处于繁重的学业压力之下,其实对于自然山水并没有深层次的感受和阅历,对于直接体悟自然也没有如此丰富的人生阅历,因此直接中国文人的自然情怀还是有难度的。然而,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其实学生对于欣赏文学作品,品味其中语言,从中获得自身的领悟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只是这种技能还没有特别的深入,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培养,从文学作品中体悟人生还需要提升一定高度。因此在这里就需要着重引导学生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从散文的写景、抒情等多交角度开展探究式学习,获得审美体验,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在全面理解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单元提示和学习提示,明确学生学习提升的方向,可以制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积累字词,掌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反复涵咏咀嚼,感受作品文辞之美,形成较好的语言感受能力。
2.通过鉴赏散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选材用材的匠心之处;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感受散文的意境之美。
3.通过“我为校报编特刊”系列实践活动,理解文章的主旨意蕴,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能对优美的写景抒情段落进行评点,探讨评价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借鉴文章的写法,进行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
4.通过知人论世,体悟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热爱中华文化,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价值观。
三、创设情境任务,建构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标指出,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通过具体、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展开,要以具体可感的生活情境为基本载体,以核心任务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整体安排教学过程,注重以适当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下表为第七单元的整体设计,以给《初阳报》编辑一期关于介绍新旧校区美景的散文专刊作为真实情境,设计系列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散文,学写散文。本设计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融入自然与文人心灵相关核心主题,在完成核心任务过程中,学生可以围绕散文主旨意蕴的丰富性、景物中情与理等等小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板块 学习资源 学习任务
批文缘景,入境得意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方忠《郁达夫传》;郁达夫译《徒然草》
1.概括两篇散文,分别给这几幅画面取一个名字,并说说命名理由。
2.用现代小诗的形式,改写《故都的秋》或《荷塘月色》,尝试对散文的景物进行诗意的表达。
3.查找/提供郁达夫的生平资料及《故都的秋》的写作背景,探究议论段(12段)的作用,并思考郁达夫作为一个南方人(浙江人)为什么认为南国之秋比不了北国之秋?
4.心灵轨迹为坐标系横轴,以作者情绪高低为纵轴,画出作者情绪变化的曲线。请用合适的词语梳理朱自清夜游荷塘的活动轨迹和心灵轨迹,和在不同地点、面对不同景物时的情绪高低,以作者活动轨迹和分别描述作者在不同地点和思绪时的情绪,请讨论作者活动空间与情绪变化之间的关系。
5.学校举行名家名作朗诵会,每个作品不超过5分钟,你抽到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你会选择哪个/哪些语段朗诵?结合文本和你对作家的了解给出你的理由,并在全班含有情感地朗诵后说出理由。
自然之美, 各美其美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 1.课外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熟悉写作背景。以下列语句为题,联系课文,整理资料卡片:“古都中的郁达夫”“清华园里的朱自清”“地坛与史铁生”。
2.法国布封:“风格即人”,苏轼:“文如其人”。这三篇散文也是作家们各自的代表作。请以“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给予余光中先生“2003年度散文家”的颁奖词作参照,选择一位作者,侧重从语言运用方面拟写100字左右的颁奖词,与同学交流。
繁简得体,各臻其妙 《赤壁赋》;《登泰山记》;顾斌《中国文人的自然观》 1.《赤壁赋》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登泰山记》用笔俭省,精练雅洁。请仿照示例,选择精要的语句加以点评,然后与同学交流点评文字,加工修改,发给语文课代表,结集为“班级微点评”。
2. 在评价一篇散文时,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哪些维度来尝试,请做简要总结分析。
由景悟理, 理趣之美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记》 1.文本细读:细读五篇散文中的典型语段,说说包含在这些写景文字里审美理趣。
2.思考讨论:每篇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①有人说朱自清笔下的月下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具有中国文化里的“中和之美”。什么叫“中和之美”?你能以《荷塘月色》营造的意境来解释吗?②天地留胜迹,我辈独登临。作者“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这跟泰山是一所文化之山有关系吗?
我的自然,气脉中贯 汪曾祺《人间草木》;苇岸《大地上的事情》;东山魁夷《听泉》
自然是文学永恒的母题,围绕“自然与情怀”的人文主题,结合新旧两个校区的风景与故事,自主完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散文写作,以师生合作讨论形成标准评价,满分40分,同时根据他人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改、完善,形成《初阳报》散文特刊。
本设计五个部分从读懂散文到读懂散文背后的文化,到最后能够完成一篇散文创作。五个部分基于“中国文人的自然情怀”这个单元核心命题,整体安排单元文本,整体串联学习实践活动,以给《初阳报》编辑一期散文特刊为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境,以一本散文集作为学习的成果及评价的主要方式,在体悟自然文化中学会写作,进一步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进一步落实语文学科工具性与审美性的有机融合,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自觉制定散文的评价标准,能够评价一篇散文的优缺点,自觉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顾斌(德),《中国文人的自然观》[M].马树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徐鹏,《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路径》[J].语文建设,2018(9)
[3]记秋香,《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整体设计》[J].基础教育课程,2020(2)
[4]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