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琦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分校
摘要:语言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进步。笔尖是心头情愫的书写,心尖是笔头开始转动的缘起。在中国义务教育阶段,作为学生母语的汉语已经经历了五千余年的发展历史,历经了五年余年的风风雨雨,时至今日,汉语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内涵,而且也是民族文化的见证,是中国人活着的文物。作为语文科目的授课教师,要有深厚的责任心,认真细心的准备每一次带领学生品悟汉字之美的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水平;有效策略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水平的有效策略是指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重视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强化学生的阅读训练,锻炼学生自主阅读意识的一种教学策略。本文将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水平的有效策略展开讨论,望能对广大教师与学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对阅读内容进行规范
小学时期正是学生首次接受正规阅读指导的时期,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的首个指导教师,其给出的指导意见将会成为学生的阅读启蒙,对学生的终身阅读与终身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总的来说,教师给出的阅读内容、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方面的指导,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国家立法对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要求,力求给予学生正能量的教育与引导。
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草船借箭》一节课的教学时,本节课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以我国三国时期的真实事件为历史背景进行再创作的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里,我们既可以领略草船借箭的奇思妙想,又可以品读空城计和八阵图的神秘,还可以尽情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总使英雄泪沾巾”的遗憾,除此之外,周瑜、吕布、曹操和桃园结义的刘关张等人,也是各有风采的英雄好汉,被世人所品评称赞。因此,教师在进行本节课的讲述时可以首先就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进行传授,虽然对《三国演义》进行解释的文本和著作不在少数,但是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首先去阅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引导学生从原著中体味这本书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之所在。
二、深度挖掘阅读文本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社会阅历较浅,社会经验较少,因此在阅读某些有深度或者有深意的文章时,很难从中参透作者深层次的意图之所在,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做出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对重点内容或者重点片段进行关注,引导学生对文章中所提及的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等进行深度思考。这种训练既是促进学生阅读水平提升的训练,也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促进学生社会属性的发展。
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梅花魂》一节课的讲授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对一家人喜爱梅花、重视梅花的点点滴滴进行了串联,表面上写得是长辈们对梅花这种象征着中国人高风亮节和傲骨气质的花朵的喜爱与珍视,实际上要表达的是华人华侨在难以归国,漂泊异乡的时候油然而生的家国之情和对祖国的热爱。作者在登船回国时祖父苍老的神态和眼中饱含的热泪,就是本节课文中心思想的点题之处。也许和故事中的孩子一样,从未离开过祖国怀抱的学生也难以体味出长辈们家国情怀之所在,因此,教师可以额外扩展更多的名人事迹,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家与国的故事,借此,教师也可以对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在学生心中建立起家与国的初步的印象。
三、引导学生联系起创作和阅读
阅读是学生窥见世界的窗子,写作是学生向世界表露自己内心世界的通道。
通过大量的阅读经典、名著和优美的文字,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与文学常识积累,这些既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锻炼学生情商的方式,又是学生进行自主创作的前提,在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写作与阅读一样拥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将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串联起来,增强两者的关联性。
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鲁滨逊漂流记》一节课的讲授时,本节课的文本内容主要概述了鲁滨逊在遭遇海难后滞留于无人岛上并且进行艰难生存的一生,极其富有想象力,展现了资本主义扩展与发展时期人们对冒险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宣扬,对探险、自由与财富的追逐。在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进行文本的阅读,例如,教师可以进行课堂提问,询问学生《鲁滨逊漂流记》到底向读者讲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观察学生的回答水平,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心目中幻想的旅行或探险进行创作,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力,大胆细致的进行描述和故事的撰写。在这之后,教师可以对优秀的作品进行公开展示,允许学生相互交流意见,学习超越,共同进步。
四、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当中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对教材当中的文本产生探索的兴趣,从而能够让学生产生要学习的倾向,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热情。而且,利用问题情境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从而能够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埋下良好的伏笔。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以此可以让学生善于进行思维,从而能够加深学生的阅读感悟,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效率。
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一节课的讲授时,我先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情景让作者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念念不忘呢?以此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我让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了这篇文章,并让小组学生讨论了以下问题: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呢?接着,我让全班学生一起进行了交流,划分了文章的结构,总结了文章各个部分的大意,以此使学生从整体了解了这篇文章讲述的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以下活动:活动一、走进“园子”,感受童年的趣事:我让学生标出了作者做的趣事,并让学生相互之间交流了以下问题: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呢?以此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作者的乐趣。活动二、走近祖父,体会祖父的慈爱:我让学生思考了以下问题:作者在园子里这么淘气,这么调皮,祖父是什么态度呢?这座园子在“我”的眼中,在“我”心里又是怎么样的呢?并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了这部分的内容,以此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讲述的内容。活动三:走进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在作者眼里,园中的景物是怎样的呢?以此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在借景抒情,体会到了作者“心”的自由。最后,我带领学生回顾了这篇文章讲述的内容,并让学生说了说在作者童年的记忆中,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以此对学生进行了延伸拓展,渗透了园子的精神意义。这样,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了思考,使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了受益终身的能力,不断助力了学生的整体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阅读水平的提高对于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语文水平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强化学生阅读意识的训练与培养。在进行提高小学学生语文教学中阅读水平的训练中,教师既可以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帮助学生明白作者深意,又可以规范阅读内容,避免学生在阅读的一开始误入歧途,还可以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创作联系起来,培养和强化学生技能,最后,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对文章进行分析,从而能够早日实现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玲艳,代建军.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7(08)
[2]梁健.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下),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