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7期   作者:王旭飞
[导读] 教育的重要性对人类来说不言而喻,无论发展到什么时期,都应该把教育放在首位

        王旭飞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小沙江镇中心小学    422207
        摘要:教育的重要性对人类来说不言而喻,无论发展到什么时期,都应该把教育放在首位。如今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人们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两项能力,如果不具备这两项能力很容易被社会淘汰。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大力培养,小学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该阶段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使得小学生从小就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其他学科。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也不能采取突击教学的方式,需要做到细水长流,将科学的教学理念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的能力,多参与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内容的研究上,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一、阅读能力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黄金时期,处在该阶段的学生很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而且十分擅长模仿,如果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并不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严厉的管教,以一种强硬的模式进行教育只会让学生更加抵触学习,如果整个学习过程十分柔和,学生也能更好的接受。通过阅读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此时学生的理解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理念显得非常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尽早形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如果学生一直都十分依赖教师则会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影响。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学生正确的规划自己的阅读时间,同时也能懂得如何进行更加高效的阅读学习,这远比教师对学生进行强行的指导要更加高效。长此以往,即使不用教师的指导,学生也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这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都十分有益。
        (三)高效学习其他学科
        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它更像是一个工具,能够建立起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桥梁,学生通过阅读,自身的理解能力能够得到大大提高,理解能力的提高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审题解题。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
        由于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小学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会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下来只想将教学内容全部教授给学生,并没有照顾到学生的感受,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脚步进行不断的学习,如果稍不注意就可能落下很多知识点,这种模式只会让学生逐渐失去阅读的兴趣,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习,抵触厌烦的情绪会逐渐在学生心理产生。
        (二)不重视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虽然教授方法和技巧显得十分重要,但是习惯的养成也同等重要,如果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则会严重影响阅读效率,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能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很容易开小差。部分教师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帮助学生培养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也就没有开展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工作。
        (三)教学内容落后
        现有的小学语文阅读教材较为落后,在编撰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所设置图文形式非常单调,虽然会设置一些新型的章节,但是内容都大同小异,这些内容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材的图文印刷都较为枯燥,很难抓住小学生的眼球。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都比较强,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切入点来对学生进行阅读教育,当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后,即使不用教师进行督促,学生也能进行积极主动性的学习,此时学生会非常有学习的动力,越学习学生就越会觉得快乐,这远比教师直接采用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要更加有效。
①进行课堂引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简单明了的开场白为切入点来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激发,在课前教师可以以一个点作为开端,让学生进行自由发散,此时学生的思维会十分活跃,能够最快的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教学前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掌握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不经意的引出则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时学生会不自觉的就被教师引导,从而进行更加高效的阅读。
②创设阅读情景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对事物进行认知的过程中,大多都是通过亲身感受的方式,因此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时,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阅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进行感受,这样才能获得阅读的乐趣。当学生在学习关于风景有关的文章时,教师在前期可以下载相应的风景视频,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视频,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亲身感受的方式也能更好的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学生不会再将阅读看作是一项任务,而是将其看作是乐趣,当学生乐在其中时,阅读效率自然而然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③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动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动性都比较强,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在活动内,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开展活动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展现。其他小组需要对表现者进行评分,然后从中选出最为优秀的表现小组。教师可以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奖励。
(二)培养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①进行课前预习
        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当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方法后,阅读效率能够大大提高。首先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在课前学生应该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对于文章中一些比较难懂的地方进行反复的阅读,还可以在文章旁边进行标注,这样教师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好的对问题进行理解,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想要不断提高阅读和写作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积极应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在课前、课中、课后展开高效的教学。在课前利用思维导图主要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并且按照一定的逻辑来对阅读材料进行拆分,这样能够使得材料呈现出一种新颖的形式,更有利于小学生对其进行理解。教师在课前除了要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还可以鼓励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对阅读材料进行整理,通过反复的训练能够对学生的逻辑能力进行有效提高,并且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思维导图对于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前对相应的知识点内容进行预习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样学生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懂得用心去感受好作品,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对文章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批注,在通读完全文以后需要对重点内容进行反复的思考,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此同时,学生也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良好的习惯能够伴随人的一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小学生进行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抓住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授学生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耐心和帮助,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并且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推动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克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263.
        [2]张荣贞.基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27):131-132.
        [3]吕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J].新课程,2020(43):142-1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