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7期   作者: 石继红
[导读] 语文学科中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石继红
        黑龙江省萝北县朝鲜族学校
        摘要:语文学科中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语文课开展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加强对于阅读教学的思考。在此,本文从“利用信息技术,激活阅读课堂”“加强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锻炼”“结合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利用一定的活动开展,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这几方面出发,对于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期切实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信息技术;文化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促使学生开阔自己的视野,充分地了解世界,更主要的是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因此,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语文课堂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为此,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好阅读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应加强对于阅读教学的思考、创新,加强对于多种教育手段和资源的运用,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本文对于阅读教学的优化开展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活阅读课堂
        小学生对于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有着极大的好奇心,他们一般无法阻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诱惑。因此,教师通过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其对于信息技术的热情转嫁到语文阅读教学上,借此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活阅读课堂。而且,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缺陷,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要充分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课堂上把握好运用信息技术的契机和尺度,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的时候,单纯凭借文字性的内容可能难以促使学生产生更为直观、深入的理解,并且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教学这节课之前,教师可以充分结合信息技术去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如背景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为学生加以展示。教师所呈现的资料不仅可以有图片上的,如圆明园如今的破败图片、之前辉煌时期的图片,还可以有一定的视频资料。这样在视觉和听觉感官的调动下,学生可以产生探究的兴趣,有效激活语文课堂。之后,在阅读文章中的内容时,学生可以带着一定的情感,提高阅读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滥用多媒体,这是因为有些阅读内容是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将需要学生去想象的内容以固定的形象呈现出来,那么就不利于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导致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说,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去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既有效理解教学内容,又促使学生切实得到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二、加强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锻炼
        阅读本来就是学生和作者交流的过程,因此可以说,阅读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产生思维方面的碰撞,观点方面的交锋,从而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在这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定的小组合作,以这一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促使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1+1>2”的效果,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但是小组合作交流方式的开展,也需要教师注意一些问题,如要对学生合理分组,让学生愿意在小组中交流,还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避免小组合作交流流于形式,避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去说小话。
        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将学生分为几个阅读小组,要求学生对于其中的情节、人物等进行交流讨论,从而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定的问题和任务,从而对于学生的探究交流方向进行一定的引导,避免学生无目的地在小组中说小话。

针对这节课的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分析牛郎、织女、王母以及老牛的形象,总结他们的一些特点”“故事主要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表达了人们怎样的一种愿望?”这些任务和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需要深入到文本中,并且结合小组交流,得出自己组的探究结果。之后,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从而促使小组间也可以互相补充。在这样的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得出对于阅读内容的深入了解,可以产生思维方面的碰撞,取得更为高效的阅读效果,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三、结合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在阅读中,学生会接触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注意整理,那么很容易陷入思维混乱的状态,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鉴于思维导图在越来越多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结合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树立阅读思维,从而促使学生可以得到思维上的整理。具体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阅读篇章的结构、情感等方面进行梳理与探索,全面提升的学生的阅读水平。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初步阅读文章,概括出每一段落的大意。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思维导图对于其中的内容进行梳理,即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花生”为关键词,要求学生根据每个段落大意总结出“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个分支。在这每个分支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总结出不同的分支,如在“种花生”方面,要求学生去探究文章中写出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去理解文章,避免由于知识点的零碎而在阅读中出现思路混乱的情况。在这样清晰思路的引导下,教师可以再引导学生从情感的角度进行把握。这样将思维导图融入教学中对于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四、利用一定的活动开展,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文化品格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相对落后,他们只注重对于学生知识的讲解,而对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者仅仅停留在表面理解上。结果,学生没有形成独特的文化立场和态度,并且对传统文化认同和欣赏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此,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活动开展,来促使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文化品格。
        例如,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知识竞答活动。具体地,教师可以模仿《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形式,在班级中开展古诗词知识竞答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赛、班级赛等,促使学生可以在比赛中对于自己学习到的古诗词知识进行整理,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同时,说到模仿电视节目,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模仿《经典咏流传》的节目形式,对于一些文言文、古诗词进行创编活动,将古诗词作为歌词,为其赋予一定的音乐,从而促使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总而言之,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出发来促使学生产生更为深入的阅读感受,不仅掌握一定的阅读知识,也能够通过一定的阅读形成积极的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并且促使学生可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更为有利的发展。以上就是本文关于阅读教学优化策略的论述,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剑丽.优化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4(51):173-174.
        [2]曹娜.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阅读教学[N]. 发展导报,2017-12-05(028).
        [3]姜昊.谈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7(13):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