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海莉
吉林省集安市头道镇中心小学
摘要: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色彩。从古至今,语文课堂上都不能缺少了朗读这一主角。缺少了朗读,语文课堂就失去了生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高度重视朗读的价值,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尽情地朗读课文,深刻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行更有创造性的学习,最终实现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显著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本色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本真色彩,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通过朗读能够生动再现文本所描绘的意境、抒发的情感,显著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和领悟力。因此,朗读能力是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语文基本技能。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启蒙时期,朗读活动的开展十分关键,对学生深入学习语文有着重要影响。然而,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学生的朗读活动安排在了课下,对学生的朗读也没有给予有效指导,导致本该活力满满的语文课堂缺失了精气神儿。在新课改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主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起朗读的价值和意义,积极引导学生做好朗读,让语文课堂上充满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还小学语文课堂之教学本色。
一、转变教学观念,合理规划朗读时间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划分给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大多数教师都是草草让学生读一读课文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新课讲解,导致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不深,以至于在以后的课堂问答环节难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造成这种不良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出现了偏差,在教学中抱有很强的功利心,只过分关注学生应试考试的成绩是否理想,而忽略了学生长远的发展。要知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教师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观念,教师不重视朗读,学生也不会在朗读课文时花费很多时间。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活动,并合理地规划学生朗读占用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朗读课文,与作者和文本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例如,在学习《一个接一下》这篇课文时,我就在课堂上给学生预留了充足的朗读时间。首先,在授课之前,我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去熟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中都写了哪些事情,你从中体会到了小主人公怎样的情绪变化?之后,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我也不忘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每一字、每一句,让学生去仔细体会小主人公的心情,然后再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最后,再让学生带着深厚的情感去再读课文,学生的阅读感受就明显加深了。
二、丰富朗读形式,点燃学生朗读热情
朗读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单一的朗读形式是十分枯燥的,并不适合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相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式,小学生更容易接受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这样会给小学生时刻带去新鲜的学习体验,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自然就高得多。小学生喜爱的教学活动有很多,如角色扮演、接力比赛、讲故事、游戏等等。小学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课文时,也要选择这些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活动进行,让朗读活动变得更有乐趣,从而成功点燃小学生的朗读热情。这样一来,朗读教学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
例如,在学习《青蛙卖泥塘》这篇课文时,我就运用更加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去点燃小学生的朗读热情。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题材的文章,更加接近小学生的接受心理。在朗读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组队,对课文中的故事内容进行分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学生的朗读情感会被充分调动,更能运用感情充沛的语言去读课文,对学生朗读技能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之后,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童话题材文章中的语言,我让学生之间进行比赛朗读,看谁更能读出人物的特色。在激烈的竞赛氛围内,学生的朗读热情被真正点燃了,读得一个比一个好。
三、重视技巧传授,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在进行课文朗读时,光有朗读的热情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让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好,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准确地表现课文的意境和情感。在朗读时,哪个字词应该重读,重读发生改变之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又应该运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去表现不同的情感,等等,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并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细细体会其中的不同,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更加高超的朗读技巧去再现课文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散发出来的巨大魅力,在语文学习中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例如,在学习《妈妈睡了》这篇课文时,我就在课堂上通过做好示范朗读,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准确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上,我首先带领学生回忆,“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课文中类似的经历?妈妈在哄我们睡觉时,自己却先睡着了?这时,你的呼吸有没有变得更轻?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妈妈睡着时的样子?你看到妈妈困得一闭眼就睡着了,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这样,我先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去想象妈妈睡着了的场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我再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细细体会我在什么地方重读了,整篇课文又用了怎样的语气和语调,你从老师的朗读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学生的朗读技巧就明显提高了。
四、改进朗读评价,增强学生朗读自信
小学生特别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尤其是独一无二的表扬,这样会让他们的内心产生巨大的动力,在课堂上更加主动地表现自己。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时,要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评价设计。教师不能总是用千篇一律的简单话语去表扬学生,如“读得真好”,这样一视同仁的评价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而应该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的评价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他的朗读被老师认真对待了,而且确实指出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这样学生的内心感受会更加强烈,也更能体会到表扬带来的喜悦,从而增强自身的朗读自信。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我就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了个性化的评价,以增强学生的朗读自信。有个学生在朗读时语气和语调都富有变化,这时,我就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你的声音就像是秋天的雨一样,轻轻地,让我们感觉凉凉的,真舒服!而且你注意到了朗读时的变化,我们既感受到了黄色的丰收喜悦,也感受到了红色的火辣热情,你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丰富多彩。”而有的学生在朗读时咬字不清、语速过快,这时,我就指出:“你的朗读和你本人很像,风一样的少年,活泼热情,但是语速稍快了一点,如果你能适当地放慢节奏,等等大家会更好。”
总而言之,朗读活动是语文课堂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语文课堂的本真色彩,缺少了朗读,语文教学就失去了本该有的活力和生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课文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中语言和情感的体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并逐渐能够用更加贴切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去再现课文的意境和情感,充满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让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志颖.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2).
[2]王蕾.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