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7期   作者:刘美萍
[导读] 语文是小学阶段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美萍
        山东省青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262500
        摘要:语文是小学阶段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教育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初始阶段,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对于他们日后的各个学科学习也都有着重要影响。但是从当前阶段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方面来看,依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并不利于学生综合水平与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正确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对策,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有效对策
        小学阶段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关键,也是祖国的希望,同时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是比较关键的。语文学科作为小学阶段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承担着培育学生素养、提升学生文化知识的重要责任,对学生进行科学高效的语文课程教育能够很好的促使其掌握到语言沟通的技巧、阅读理解的能力等,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各个学科学习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其中的知识内容。鉴于此,教师需要结合当前阶段的教育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与总结,改进教学方式,助力学生发展。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内容枯燥乏味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正处于活泼好动、对于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的时候,但是由于受着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维持课堂纪律,通常都只是要求学生认真听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发展,导致学生的大脑无法进行自主思考,进而会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随着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提升,在教育事业当中融入了许多的内容与方式,但是具体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却难以很好的应用这些内容,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导致了课堂教学内容太过枯燥乏味,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了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升。
        (二)课堂教学方式单调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兴趣低下,是困扰着广大知识传授者的重点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难以提起兴趣,甚至一些学生会在课堂中出现走神、犯困等多种现象,阻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长此以往下去,会导致小学阶段学生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丧失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也难以获得有效提升,进而影响到了学生的综合发展与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三)教师占有主导地位
        受着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常将自身作为主体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处于比较被动化的状态之中,在学习某一知识内容的时候只能跟着教师的思维走,教师讲解什么知识内容,学生就学习什么知识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相对来说能够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学质量提升具有一定的限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比较难以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掌握不到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甚至一些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到大量的知识内容,但是在学习完新知识以后,就会逐渐淡化旧知识的记忆,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进行有效吸收与理解。


        二、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创建良好课堂情境
        随着当前阶段各方面的高速发展以及教育资源的普及,为我们教育事业带来的全新的契机,新的课程改革当中也强调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应用,合理融入多元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与知识理解能力提升。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信息化教学方式,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且合理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全面为学生构建出良好的学习情境,强化学生的语文知识理解程度,进而促进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且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笔者首先在备课环节搜集到了相关的动画视频,并且制作成了微课的形式。然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在讲解课本教材知识内容的时候,合理将微课视频融入了进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了播放,让学生们进行观看,为他们构建出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动画视频大多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都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观看,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并且有效强化了学生对于课本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认知。最后,在学生们观看完之后,笔者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一下故事的经过,引导他们逐步巩固本节课程所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如此一来,笔者在这一教学的过程中有效转变了传统化的课堂模式,为学生们构建出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给他们带来了良好的视听觉冲击,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提升认知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引导他们掌握到大量的基础知识,还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他们以后的综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不断创新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主思考,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思维能力,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进而有效强化其综合素养。
        例如,在进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以问题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提问:“大家去哪里旅游过?感觉怎么样呢?”学生们在听到这一问题之后,纷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了回答,课堂教学氛围一下子热闹了起来。然后,在学生们自由回答结束之后,笔者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在牛肚子里旅行”,并且提出: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在牛肚子里旅行感觉怎么样呢?课文中描述的是谁的旅行?牛肚子中有什么奥妙?通过这些问题有效调动了学生内心的好奇。并且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总结出答案。最后,在课堂规定的时间之后,笔者再抽查几名学生进行回答,如此在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强化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的教育改革与课程标准当中提出了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师为主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部分,教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效强化其综合素养。因此,为了顺应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应用进来,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推动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进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首先结合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特征等引导其进行利比较合理化的分组,并且为每小组提供了小蝌蚪、小鲤鱼、乌龟等道具。然后让各小组结合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展开角色扮演活动,将课文中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展示出来,并且要求各小组依次进行表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通过共同协商、探讨完成角色分配,促使学生加深课本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促进了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有效提升。
        总而言之,语文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属于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意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从创建良好课堂情境、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等多方面出发,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教学效果,推动小学阶段学生的综合发展与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会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析及对策探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6(05):260.
        [2]曹相弟.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亚太教育,2016(02):1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