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7期   作者:  施秀梅
[导读]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形成且具备数学思维之后才能够获得

        施秀梅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第二实验小学,福建三明,36500
        摘要:众所周知,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形成且具备数学思维之后才能够获得。但是,学生的思维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的循序渐进的培养和辅助。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结合新课改提出的一些方法进行了课堂改革与创新,帮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的基础上实现了高效教学目标。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实践以及对学生的了解阐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改变教学对策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新课改;高效课堂;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学生;效率
        伴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式变化,教师们也将基础知识传授的重点转移到知识和能力并重培养之上,希望学生们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翁。小学数学学科的改革是一种必然趋势,学生也在改革之后学习兴趣和效率逐步升高,数学思维和综合能力也随之转变,教师们也逐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科技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多媒体因自身的直观性、动态性和交互性获得了教师的高度认可,并成为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辅助工具,也不断地拓展了课堂。当小学数学课堂“遇见”多媒体以后,它的“精神面貌”立即不同起来,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目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由此升高。在兴趣的引导下,在数学课堂中的小学生的学习动力也被激发出来,他们的主动性更强,获取知识的效率也随之升高。
        例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一上课便将大小和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图片展示出来,问道:“同学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图形吗?”学生齐声道:“三角形!”教师又将一些其他图形展示出来,问道:“这些是三角形吗?”学生纷纷摇头,教师继续道:“你是怎样判断出图形是否是三角形的呢?它有哪些特性呢?”学生们立即仔细观察三角形并将“三条边”和“三个角”等特点回答出来。教师随之将三角形的概念、用字母表示三个顶点、三角形的稳定性等特点逐一讲解给学生,使之对三角形的特性的学习产生较浓的兴趣。
二、组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课程改革前,教师们应用的合作教学法大部分是口头意义上的合作,形式化较为严重,不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提升。新课改中将学生主体地位凸显后,教师们重新分析和应用合作法组织教学活动,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合作。合作教学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知识点,也有利于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合作法组织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的基础上合作意识和能力得以提升。
        例如,学生在学习“平均数”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课上先将艺术比过程中评委老师针对两个小组的表现打分表格呈现出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获胜的小组。很多小组经过讨论和计算后一直认为第二小组获得分数高并获胜。但是有的小组却提出了不同的想法,他们认为两个小组的成员数量不同不应该用总分数的比较确定胜负。其他小组学生在受到了反驳之后也感到他们提出的意见是正确的。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意见引出“平均数”概念,促使学生在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和概念后重新作出判断。此时,学生们合力列除算式并做出了正确判断,同时掌握了平均数的精髓。在合作环境中,学生们的主动性明显增高,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组织游戏活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小学阶段的学生仍处于懵懂无知的阶段,很难对于数学这样枯燥的内容感兴趣,只有在玩中能够感到开心。为了促进小学生课堂参与度不断提高,教师们可以花费了很多精力,并探寻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游戏教学法。小学数学课堂与游戏教学法的融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其主动参与其中成为课堂主人翁。成为了课堂主人的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效率明显提升了,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也省去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梯形”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创设了一组游戏,鼓励学生上台将一些学习过的图形进行分类。学生们踊跃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并根据边的数量进行了分类。当学生们完成分类游戏后,教师将四边形游戏框内的几种四边形“倒了”出来,促使学生找出最为特别的一个四边形。每个四边形都具有独特性,教师们可以顺势将梯形凸现出来,并展开教学。随后,教师将梯形的底、腰、高等内容详细地讲解给学生。受到了游戏活动的影响,学生们整堂课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都很高,掌握梯形各个知识点的效率也由此升高。
四、生活情境教学,增强学生应用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生动的教学手段,它还具有趣味性和直观性的特点,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高效获取学生的注意力。而,生活又是情境的载体,融入生活的情境更有意义。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生活情境融入课堂,促使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数学知识。与此同时,在生活情境的引导下,学生们得应用能力和学习效率也由此升高。
        例如,学生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一上课将每年儿童节为学生们准备节日礼物的事情讲述出来。在学生对今年的礼物期待中,教师将超市中陈列巧克力、话梅、牛奶等图片展示出来,他们立即欢呼起来。教师将图片放大后,问道:“同学们最喜欢什么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有道:“你们能够从图片中发现一些数学知识吗?”很多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发现了标有小数的价格标签,纷纷指了出来。教师结合图片上的价格,问道:“假如你自己去超市购物,想要购买一块巧克力和一瓶水,应该支付多少钱呢?”学生们能够快速想到应用加法计算,但是刚要计算却发现没有学习过小数加法,便尝试将小数转变了整数进行计算。在学生完成计算后,教师将小数的计算方法讲解出来,使之高效掌握了小数加法计算方法。当学生掌握小数加法后,教师使之自主列举出生活中有小数有关的例子并展开计算,促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提升应用能力。
        五、问题法组织教学,锻炼学生思维水平
        为了促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成主动学习模式,教师们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实践与摸索,问题教学法就是一种能够增强了学习主动性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教师们最常使用的教学对策之一。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常常将问题引入课堂,因此促进生思维活跃度提高的同时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思维水平同步提高,为指导其以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例如,学生在学习“轴对称”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先将一些具有对称性质的图片展示出来,提出问题:“这些图片有哪些共同点呢?”学生经过观察后回答道:“能够通过对折重叠到一起!”教师由此引出“轴对称图形”,继续问道:“你们在哪里见到过类似的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在哪里?”学生们列举出一些例子。教师随之通过“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线的长度有多长”等问题展开教学,促使学生逐步学会画对称图形,并感受到对称图形学习的真正意义。在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主动思考和掌握知识点,思维水平也得到了锻炼。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不仅逐步认识到了数学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还通过转变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了课堂创新,促使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和兴趣都得到提升,合作能力和思维水平等素养得到了发展,为之后的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了真正的高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荣彬.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004(015):74-75.
        [2]龙玉珍.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报刊荟萃:下,2018,000(002):P.118-118.
        [3]徐丽丽.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讨[J].中华少年,2018(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