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7期   作者:尚博
[导读]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心理发展不够成熟

        尚博
        滑县慈周寨镇第二完小  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很难长时间维持注意力的稳定性。小学数学的知识逻辑性强,学习过程需要抽象思维的支持,教学课堂很容易陷入严肃、乏味的氛围之中。采用传统的讲述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很难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迅速将学生代入到学习氛围之中,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本文首先对问题创设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其次了解了问题创设的原则与要点,最后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问题创设的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教学

引言
        小学生年纪小,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数学课堂本身就比较严肃枯燥,学生很容易被其他新异刺激所吸引。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既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推动课程进展,完成教学任务。小学数学课堂利用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的非常便捷、高效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有三点:首先是问题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很多问题都是从网络上选取的素材,或是单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不强,缺乏针对性,对教学过程的推动作用不大;其次是教师设问时,更多是围绕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临场反应,问题只是作为一个连贯教学的环节、工具被使用,很少会作为知识点本身,被学生所学习;最后是创设出的问题情境过于格式化,很多时候最终的教学情境并不是通过问题的引导自然而然构建出来的,而是教师刻意向着情境的方向去设置问题,导致最后的情境只是徒有形式,却并不能有效推动教学。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建问题情境的原则与要点
1.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小学数学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必须遵循两个原则,那就是生活化原则和趣味性原则。生活化原则是指,通过问题创建的情境必须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教学内容,同时又因为数学课堂上的情境创建加深学生对生活问题的认知,养成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趣味化原则是指,创建问题的过程要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小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教学内容的兴趣,有助于教学过程的推进。
2. 创建问题情境时的要点
        基于上述的两个原则,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进行问题情境创建时,必须注意几个要点:第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问题构建,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发展程度、生活经验、生活环境对问题情境和问题的表达方式进行设计。第二是问题创设要与时俱进,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符合当前社会生活习惯,加入小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回答热情。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施策略
1. 根据学生生活日常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生活阅历较少,接触的外部环境有限,最熟悉的情境就是日常生活和学校、课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学生对情境的熟悉性,方便理解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同时利用思维的迁移作用,培养学生从生活问题和数学知识间进行迅速转换的能力。这两个目的达成都需要借助学生对问题情境的熟悉性,而且是学生越熟悉,教学效果越好。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日常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具体实施时,教师首先要确定想要借用的问题情境,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内容等对问题进行创设,最后对问题串进行审视分析,删除无效问题、增加必要的联结问题,完成问题设计并在课堂上实施。

另外,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反馈对问题内容和进度进行调整,保证问题情境的顺利展开。比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一节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创设出一个到文具店买文具店教学情境: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提前准备好的文具店图片,并在旁边付注上商品的价格:铅笔0.80元/支,钢笔8.50元/支,圆珠笔2.50元/支,橡皮1.50元/块,笔记本2.00元/本……然后开始对学生提问:从简单的询问价格开始,到比较不同文具的价格,再到询问价格数字与之前学的数字有什么不同,小数点代表什么含义,逐步提高问题难度,将问题引导到本节课的教学中来;最后对问题答案进行总结,并开始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解释和学习。借助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的答案、理解要学习的知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能够得到有效提高,课堂氛围也更加活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生活问题的思考也更加熟悉和习惯。
2. 借助多种教学工具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越接近,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所需的时间越短,课堂教学的效果也越好。选择与学生生活日常相近的情境进行构建,只是确定了问题情境的目标,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则需要教师借助各种教学工具、引入多种教学活动,带动学生进入预设好的问题节奏,最终达成问题情境。在选择教学工具和教学活动时候,教师还是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注意力品质,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同时还要注意活动不能太过激烈,以至于让学生情绪过于高涨,阻碍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的《角的度量》一节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教室中的挂钟,让学生对不同时刻时针与分针之间的夹角,来熟悉角度的概念。然后再给出角度让学生想象钟表上的时刻,通过多次、反复的询问,让学生对不同角度形成清晰的认识。再比如,在学习《公顷与平方千米》一节时,教师可以引入“大富翁”的游戏规则,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提问和抢答的方式熟悉不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再通过一系列的引导问题让学生完成本节课内容的学习。通过教学工具和教学活动的加入,教师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很有帮助,同时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抽象思维、独立思考等能力的形成。
3. 注意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串联数学知识与教学情境的联结工具,而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思维支架,好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在顺利进入学习状态的同时,对数学知识或生活问题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认真雕琢问题的内容、设问的角度、问题出现的时机,以及对问题的引导方式,让学生能够从对问题思考中获得更多数学知识和更多生活感悟。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生活经验不断进行分析和探索,同时还需要教学设计时的一点灵感。

结语: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师能够迅速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推动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首先,问题本身就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其次,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学生借助情境氛围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通过思维的迁移过程,让学生熟悉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另外,问题情境创设也能够增加师生间的交流,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与感情,有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尽管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客厅的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更多教师的不断探索,相信这些问题终会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 罗双琳.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初探[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16): 75.
[2] 范小兰. 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华夏教师, 2018(16): 44.
[3] 魏秋实.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8 (7): 171.
[4] 钟平阳. 创设有效情境 演绎精彩课堂——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 数学大世界, 2017 (5): 49.
[5] 施雯. 刍议有效教学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设[J]. 数学大世界, 2017(6): 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