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杰
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第一小学1663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应用类学科,已逐渐渗透于现代教育活动之中。在小学教育阶段,将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融合,不仅能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还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和主体形式得到优化,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作为小学生知识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将信息技术与语文相融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和实操能力。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融合;语文融合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在小学信息技术的实际运用和操作中,某些课堂目标和学习任务与语文学科具有极大的切合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文化水平。同时,语文学科还具有人文性和思想性,将其运用于信息技术的实践活动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德品质,还使学生的主体效果得到加强。那么,如何将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与语文学科展开有效融合教学活动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学科融合的教育意义、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与语文融合的具体方法三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究。
一、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发现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主体发挥不足。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应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效率,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但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大多数教师受本位思想影响,忽视其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第二,教学手段单一。部分教师依然存在“老套路”“旧方法”的现象,缺乏有效的整合思想和创新意识,导致学生在课堂活动的参与效果和主体发展上呈现低效的状态。第三,环节组织运用不当。合理的课堂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效果,使学生的主体基础得以巩固。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未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环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难以提升。
二、加强学科融合的教育意义
学科融合,主要是将不同学科以其特定的方式进行融合,打破传统学科的教育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学习的一种教育活动。不仅能丰富课堂组织的教育形式,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还使学生在交叉学习、融合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加深印象,这对学生的主体发展和认知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加强学科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引导和渗透中,加强理解,体会不同学科之间的互通性,更易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此外,加强学科融合,有助于打牢学生的发展基础。对于正处在认知发展阶段的小学生,基础的打牢和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其学科的融合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相互印证、相互发展的学科特性,使学生产生直观的联想和认知,这对学生学科基础的巩固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与语文融合的具体方法
1、运用语文知识,激发学生信息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学生积极的探究兴趣,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使课堂活动的整体性得以保证。在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一味的采取语言讲授的方式较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以运用语文知识,结合语言的趣味特点和引导效果,调动学生对课堂活动的探究心理,抓牢学生的兴趣点,进而保证学生主体的参与效果。
如在“我为节水做宣传”的教学中,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在Word文档中进行字体、字号和颜色的设置等内容,但考虑到单纯的对文字进行调整和操作,难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我组织学生将语文知识中与水有关的成语或诗句进行录入,如“细水长流”“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滴水成河”“积水成渊”“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内容,进而对这些问题和语句进行调整,如,“水”字调整颜色、调增字号等,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操作的能动性,还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节水意识得到加强。
2、利用语文内容,提升学生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点之一。在实际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以教材内容的目标特点为导向,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实践操作,由于大多是一些简单的基础功能的操作,导致学生在信息能力的提升效果上存在不足。语文是一个包含多元文化的基础学科,利用语文学科中多样化的文化内容,丰富学生的操作项目,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进而实现其综合发展的目标。如在“教师节贺卡我来做”的教学中,本节主要是利用WPS软件制作电子贺卡,考虑到学生刚刚认识WPS软件,不容易创作出比较理想的作品,如果学生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的话,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手兴趣。对此,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些贺卡样品,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为了使学生掌握文字的录入和编辑功能,我引导学生将关于教师的诗句进行文字录入,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这不仅能调动学生制作贺卡的操作兴趣,还使学生在诗句的引导下提升语言水平。
3、借助语文任务,强化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个体在认知发展阶段所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包含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在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信息工具的运用效果,加强学生对信息获取、处理、生成、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主体发展。其中,在语文学科中也同样包含文化素养,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借助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任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利用信息知识去完成课堂任务,进而提高学生整体水平。如在“征文的排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主题作文活动,将学生所写的文章进行排版,并设置相应的探究问题,如“段落的缩进包括哪几种?”“首行缩进、右缩进、左缩进按钮的作用是什么?”“要想对段落进行精准调整,可以在哪里去设置?”等问题,不仅能保证学生对主题作文的阅读效果,还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加强。
4、使用语文条件,促进学生信息发展
在信息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中,因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体难免存在差异化学情现象,这就需要教师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正确引导学生个体的发展方向,打牢学生的学习基础。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语文条件,如兴趣、模仿、毅力、方法、计划等,及时调整相应策略,将语文条件渗透于信息活动之中,促进其学生主体信息意识的发展。如在“旅游计划书”的教学中,这是关于撰写简单的旅游计划书的内容,考虑到个体存在差异化现象,对此,我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本节的学习活动,并对各组成员进行分工,有的利用网络查找天气、列车时刻表、经典介绍;有的将资料进行整合和编写;有的负责编辑相关的图片信息;有的负责排版设计。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不仅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完成计划书的制定任务,还使学生的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得到锻炼。
综上所述,通过对语文知识、内容、任务、条件等因素的有效运用和融合,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得到激发,还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和发展水平上得到加强,进而夯实学生的信息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针对当前信息教学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融合语文学科的教材特点,深入挖掘与之相契合的教学内容,正确引导学生的探究方向,从而促进学生主体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娟.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7(4):83-83.
[2]蔡玲玲."融慧"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策略[J].课外语文,2017(24):161-161.
[3]孙菊.浅议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7):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