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
河南省 驻马店实验小学 463000
摘要:众所周知,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并掌握相应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上述特性,并在此过程中,真正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最终目的,运用不同的方式,开展小学语文方面的授课,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保持语文学习的新鲜感,调动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相应的方法,真正促进他们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本文的论述中,教师注重从写作、阅读以及古诗学习三个角度,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引入生活教学、自主探究以及互动教学的方式,进行此部分的授课,最终达到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语文;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受到小升初压力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运用按部就班的方式,并不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也不注重构建语文教学与学生认知的连接,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被严重消磨。针对这种状况,小学语文教师既要认知这种教学观念的错误,又要真正从学生出发,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增强他们语文学习的成就感,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运用生活教学法,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语文是文字化的生活,生活是情景化的语文。在语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构建生活与写作内容的连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结合学生的写作表现,适时地对他们的思维进行引导,真正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获得良好的生活化写作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有你,真好!》这部分内容的写作时,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联想与题目相关的内容,真正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让学生更为用心地进行此部分内容的写作,促进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第一点,触发灵感。在开课后,教师对学生说:“在生活中,有没有一瞬间,让你感受到某某人真好?请回想这个时刻,并联想相应的事件,从而更为细致,具有逻辑性地描述这个事件!”第二点,适时引导。教师走入学生中,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看法,针对他们在表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的写作更具有规范性和逻辑性,增强学生写作能力。第三点,展示成果。教师在此,运用文字,对学生的文章,进行简要描述。小洛在文章中写道:在一次画画的过程中,我的红色水彩笔不能用了。正在我焦头烂额的时候,小陈看到的我紧张的神情,说道:“小洛,你怎么了?看着你的表情,我感觉你一定出现什么事情了!”小洛说:“我红色的水彩笔不能用了。但是,又要马上下课了。”小陈听到我的讲述后,对我说:“你可以用我的!”我借到小陈的水彩笔后,迅速投入到绘画中。在此,我想对小陈说:“有你,真好!”通过运用生活化的方式,开展写作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视角,进行此部分内容的写作,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让学生提炼生活中的素材,进行相应的写作,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使用自主探究法,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林妹妹。”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针对同一个阅读内容,学生可能有不同的阅读体会。为了保护学生的独有阅读体会,并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教师可以运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和表现空间,真正让学生在表现的过程中,获得阅读的自信心;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更为科学的阅读方法,最终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运用个人的思维,个人的生活体验,诠释文本中的内容,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真正获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第一点,整体阅读文本。教师和学生一块阅读文本,形成对文本的整体认知,并在此基础上,为后续的阅读思考,打下基础。第二点,出设问题。教师出设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你们如何理解下面的句子:“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与此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并适时地走入学生中,结合学生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引导。第三点,展示成果。在大部分学生思考结束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成果。小洛积极地举手说:“这句话让我得出如下的结论:任何事情,我们可以运用一分为二的方式,分析相应的问题,并深入解析此事情的好处和坏处。因为分析出事情的好处,所以我们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分析出事情坏处,所以我们才能保持战战兢兢的心理,并认真探究相应问题的解决策略。”通过运用自主探究的方式,教师真正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思考文本,感悟文本,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采用互动教学法,增强古诗赏析能力
互动教学法的优势有三:第一,通过互动的方式,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二,教师可以在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并进行针对性的引导,真正实现高效教学,促进他们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第三,教师通过互动教学的方式,可以发现个人在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教学策略调整。在本文的论述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互动的角度,开展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真正在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古诗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古诗赏析能力。
例如,在讲授《竹石》这首古诗时,教师运用互动教学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真正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适时地融入相应的古诗知识,增强古诗教学的高效性。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着力。第一点,理解古诗。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讲授古诗创作的背景、诗人的人生境遇以及整首诗的大意,为后续的互动教学奠定基础。第二点,进行互动。教师运用文字,对于学生互动的对话,进行简要论述。教师说:“最能体现竹石性格的动词是什么?”小宇说:“是咬字。这体现出竹子的坚强性格。”教师说道:“为什么是‘咬’在石头中?”小洛说:“因为竹石要生存。只有根扎在石头中才能尽可能吸收石头中的水分。”教师说道:“石头在生长的过程中,还遇到哪些艰险?”小燕说:“千磨万击!”教师适时地说道:“它是何种性格?”小碧说:“不惧狂风的肆虐。这体现出竹子不惧万难的品格。”教师说:“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总结,你们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内容吗?”晓月说:“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借竹子的品格,表达个人节操,即不惧艰难险阻,仍旧保持个人本性的特点。”通过运用互动教学的方式,教师在调动学生古诗学习兴趣的同时,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相应古诗的解读和分析,促进学生古诗赏析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并在了解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保持语文学习新鲜感的同时,使他们从不同的教学模式中,学习不同的语文学习方法,促进他们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尹学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17(34)
[2]周海平.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课堂教学有效性之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6(18)
[3]杨静.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