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7期   作者: 林天国
[导读] 数学教学通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为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提供了途径

        林天国
        福建省莆田青璜中学
        摘要:数学教学通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为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提供了途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数学技能的应用能力等,都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此同时,结合当前初中数学的教学背景与总体目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重视。本文即立足于初中数学课堂,分析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探索;情境;教学
        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锻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刻意引导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针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对数学规律的探究等,都需要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了解并体验。因此,立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主探索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有效诱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从中受益。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实践,并将教学经验整理如下: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将学生视为具有平等独立人格的人,学生才能够在充分信赖教师的基础上,因教师本人的魅力投入数学的学习中。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和肯定学生,了解学生在课上做出的探索性行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言行,让学生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始终安全和自由,促进学生敢于参与数学活动,并能够主动参与探索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表达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因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借助学生熟知的问题,调动其学习兴趣或借助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经历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时,学生除了要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还应该明确坐标平面内各象限及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才能够利用这些知识来处理基本的平面直角坐标系问题。为了让学生明确点所在的位置,以及其横坐标和纵坐标符号,可采取判断正误的方式。将四个象限的问题设计为简单的判断正误问题,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了解正确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符号,能够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保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后,在引导学生自主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设计具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逻辑、推理,画出正确的两条相互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再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竖轴和横轴的标示上,也要尤为注意。鼓励学生讲解自己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方法,让学生锻炼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述知识,加强学生自主参与和表达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要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指教师向发布任务一样,设计数学问题由学生来解答,而是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或旧知识的复习能够从中发现现象,提出问题。这一点对学生学习数学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在具体的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教师要积极利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对数学问题或数学现象的观察更加深入,在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抓住要领,既能够发现问题,也能够发现实质性的问题、关键性的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到数学问题的设计时机和角度,为学生质疑问题和提出疑问,提供一定的契机,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水平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同时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提供丰富的材料背景,让学生主动产生疑问并产生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教师讲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与数轴上点之间的关系,而重要的过程是学生对不等式的观察、类比和推断,而后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首先,在学生观察不等式时,让学生总结和归纳出不等式的特点,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进行对比。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展示的不等式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更主张学生在课上的主观行为。其次,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思考与回答,共同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与定义。再次,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不等式的性质,针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同一元一次方程式相同,一元一次不等式中的移项也一样可以改变数据的符号,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将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解决方法套用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让学生观察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在演示时,尽量考虑到学生对移项和合并同类项的熟练应用程度,了解每一个步骤以及变形的依据,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积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并学会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整个过程。为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需要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入手,包括对课本和数学题目的阅读与分析,对数学现象、数量关系、内在联系的观察和推断,思考的切入点和思考的方法等等,了解学生在每一个步骤和每一个环节上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困难,而后再给予积极指导,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同时,面向每个学生的教学,也使得数学教学的时长被拉长,而现如今小班化教学又没有实现大面积的推广,因此,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师都必须做到对学生的良好指导,严谨教学行为。
        四、重视学习内容的回顾
        教师对整堂课的把控情况,不仅仅需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在课后的反思环节,也要将自己的教学语言和学生的实时反馈记录下来,以针对性的发现每节课在具体的实践中仍需要进步的地方,发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培养仍然缺失的部分。只有教师做好课后的总结与反思工作,整个的教学流程才会更加顺畅,教师在下次的教学设计会针对性的避免教学问题或弥补教学漏洞。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迎合教师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的特点,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所需。与此同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应该做好学习内容的回顾。针对初中学生来说,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萌芽并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的意识与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为学生做好榜样,也鼓励学生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生之间学习信息的共享。另外,当前发展迅速的信息化教育模式,也同样适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各种信息化教育设备的支持,使得数学教学更加全面,数学教学的资源也更加广泛,合理的利用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学习之间的距离,也能够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时刻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心得,学生时刻了解教师对自己的认知,从整体上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仍需要改善的地方,加强对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方法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而服务的,就笔者个人的教学经验而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减缓学生直面数学学习的压力,让学生以放松自由的状态面对学习,更容易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借助真诚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勇于提出问题,能够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发展埋下种子。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步,及时发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纰漏并予以纠正,并在总结与反思环节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意识与习惯。
        参考文献:
        [1]沈艳莉.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83.
        [2]张凌.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6(5):90-91.
        [3]胡洁慧.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5(29):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