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7期   作者:崔玉英
[导读]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课程中重要学科之一

        崔玉英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北街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小学课程中重要学科之一,不仅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科学性极强的基础学科,也是工具性、实践性学科之一,它不仅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人们生活中时刻应用的学科。在小学数学的教与学,不仅承担着夯实学生数学基础和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任务,也具有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科学思维、探究思维的教育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成为了一线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将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为题,通过改变传统教学,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借助激励教育,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开展生活教学,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三个方面谈论,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理论性参考与现实依据。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随着我国课程教学不断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传统教育方式越加凸显其弊端性与单一性,无法有效满足时代发展下对人才的教育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愉快体验性,把握学生学习的认知喜好和知识接受水平,然后以此为基础上,积极创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与学质量,才能进一步降低学生发生畏难情绪、惧学情绪、抵触情绪的出现,进而在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下,浓厚的学习数学兴趣上,自然能够实现教之有效、学之高效的数学课堂,从而才能推动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发展,以此来完成小学数学的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一、改变传统教学,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守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以学生长足发展为教学重点,这样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课堂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从而为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降低数学学科抽象性知识的学习难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学习的薄弱点,选择一些引导性的教学内容,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跟紧教师的教学步伐。例如,在《解方程》一课上,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复习方程的意义,然后出示情境图并提出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算术方法,然后教师列出方程“600+x=1080”后,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好奇与探索欲望强烈的驱使上,教师在有的放矢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借助等式的基本性质,利用天平秤实物进行演示,通过提问:“怎样变换,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启发学生将教材中的两组图的内容归纳成一句话。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渐进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思维概括。这时就完全可以推动自己去思考和探索X的值的求法,并且鼓励学生说出这样推算的依据。在这个师生教与学双边互动过程中,要强调方程每一步得到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这样才能有效保证课堂引导的教学质量。此外,也要重视学生的书写要求,在学生刚刚学习上,要求学生等号对齐。在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的计算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写出来,然后当学生产生熟能生巧后再开始进行简写,这样才能有效规范学生的书写规范的好习惯。在这种梯度性的引导教学上,教师立足“跳一跳、摘到桃子”的理念,渐进式的推动学生的碎片化知识转化为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大大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注意时,教师实施该教法上应当清醒认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激励教育,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有着较强的表现欲望,极度渴望获得教师的表扬及肯定,在教师表扬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学生将会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希望还能得到教师的肯定。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激励教育的实施,有效通过激励教育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自信心,这样不仅对师生和谐共生关系起到良好的促进性作用,也将大大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述求,从而在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上自然能够提升课堂的有效学习质量。同时,教师在实施激励教育方法上,也要遵守一种教育理念“拇指教育”。具体而言,拇指教育是倡导教师不能主观性判断学生的优与劣,而是应该做到主观性漠视学生的短板,客观性发现学生自身的闪光点,积极地通过鼓励、赞美的方式不断增强学生的特殊优势,然后在学生建立自信心上,与学生共同找出自己的短板,推动学生自我改造自己的缺点。因此在激励教育实施过程中即要多方面评价学生,也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短板不能给予主观性评定。例如,在课堂点明提问学困生上,由于学困生自身能力有限,无法准确有效回答出答案,但是学生去尝试去回答,那么教师可以说:你的表达很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如果你在倾听的仔细一些,老师相信你能够更加准确、无误的回答出来。再如,中等生积极回答上,教师可以说:你倾听的真仔细,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有留意。教师要在不同层面上鼓励学生,为学生建立起学习自信心。此外,教师可以设立“荣誉榜”,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上榜机会,这样无疑充分发挥激励与榜样的引导效果。最后,教师可以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人员结构应该根据“一优等生、二中等生、一后进生”的人员配置标准,然后在成立不同的荣誉称号如:“积极发言小组”“进步性小组”“最佳互助小组”“优秀学习小组”等等,这样不仅实现优带差、差学优的氛围,也通过小组之间的你追、我赶的积极的学习氛围上,保证了全体学生都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才能更好地助力教师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生活教学,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源自生活,回归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生活化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新知的具象化认知,也将更好地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实践能力,进而最大化提升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这样学生自然能够轻松化的理解新知,提升新知的转化效率,从而推动将新知应用到自己生活实践中,帮助学生提升对知识的生活化应用。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课上,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教学情境,以观察一名患者的体温变化的折线图,先让学生直观认识到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其次,教师利用该情境上,推动学生读懂其中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反映出数据信息及变化规律,然后促使学生具有初步判断及预测的能力。然后教师再进行生活化情境的设计,促使学生根据新知进行实践化操作,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进行开展,让各小组都记录一天中整点的气温,并且将记录的气温都制作成折线统计图,并且设计相关的问题。然后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学生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并且在其他学生观看中回答折线统计图所设计的问题。这样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上,不仅有效联系生活促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便利性,也将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从而使得学生知道学以致用的道理,在体会到生活化数学知识的大作用,自身自然就会存在利用自我已知数学知识,解决自己生活问题的应用意识。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式的研究上,应该最大化杜绝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形式,积极围绕学生、激发学生、发展学生的角度出发,在掌握学生学习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有效创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的新奇感、趣味性、生动性,这样学生自然能够更加有主动意愿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才能更好地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琳.对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J].科技视界,2018(27):202-203.
        [2]宋洪波,吴江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09):130-131.
        [3]高君,王爽.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浅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08):104-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