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班级管理实效的策略探索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7期   作者: 张晶
[导读] 小学是学生基础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认知提升、素质养成的重要阶段

        张晶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523808
        摘要:小学是学生基础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认知提升、素质养成的重要阶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但在当前的教育管理中,大多数教师依然沿用传统思想、缺乏创新意识,导致学生在组织参与和活动体验中存在低效的状态,这不仅影响学生的主体发展效果,还使班级管理的整体性难以保证。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育管理经验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级管理;班主任
        对于正处在认知成长阶段的小学生,心智发育还不完善,对外界事物的判断缺乏理性意识,导致学生在文化理解和行为养成上产生偏差,阻碍其健康发展。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人”,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状态和主体水平。同时,小学教育阶段是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黄金期”,加强学生的行为品质和整体素养,将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的素质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班级中开展实效的管理工作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升小学班级管理实效的具体方法两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究。
        一、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当前班级管理中主要存在一下几点问题:第一,主体发挥不足。学生作为班级活动的主体,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活动,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保证班级管理的整体发展。但在当前的班级管理中,大多数班主任依然存在本位思想,忽视其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以自我意识为导向,导致学生在班级活动的参与效果和活动体验上存在不足。第二,管理方法单一。部分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仍然沿用“老套路”“旧方法”,缺乏对学生主体的深入了解,导致教育策略和管理计划的实施中存在不适宜、片面性的问题,影响学生主体的发展效果。
        二、提升小学班级管理实效的具体方法
        1、转变思想,构建师生共管机制
        随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逐渐渗透于现代教育活动之中,将生本思想融入于班级管理当中,不仅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班级活动之中,还能使班级管理的互动性和组织性得到加强,提升管理的效能。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及时摒弃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秉承以生为本为教育理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事务当中,培养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同时,依据实际情况,灵活构建师生共管机制,引导学生管理方向,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目标。此外,在共管机制的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还可以采取轮岗轮值制度,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岗位调换,使学生了解不同岗位的职责和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进而更为高效的解决班级问题和生活难题。
        2、注重细节,保证德育活动渗透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把握班级活动的细节,切实加强活动的组织性和渗透性,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实现其主体发展的目标。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科学组织集体活动,深入了解学生的发展状态和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展开德育活动,这不仅能保证学生的参与效果,还使德育的培养作用得以最大化发挥。同时,班主任还应考虑班级活动的组织形式,多元运用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组织以“校园环境我负责”“我为班级做贡献”等主题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组织以“我为父母做件事”“我是家庭一份子”等主题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和家庭观念。此外,班主任还可以组织一些户外拓展活动,如“我是小小志愿者”、参观纪念馆等活动,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体验、升华理解。
        3、家校合作,推动引导教育落实
        孩子的健康成长始终离不开家长的关心与照顾,家长作为孩子认知成长的“第一位老师”,其自身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行为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除了安排好班级事务之外,还应积极协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联动工作,正确指导家长的教育思想和育儿方法,纠正不良的教育状态和生活陋习,保证学生主体成长的教育环境。同时,班主任还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如微信、QQ、钉钉等,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情况,并通过信息互动,了解学生的发展状态,进而为下一步教育计划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此外,班主任还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线上线下活动,如家长会、分享会、讨论会等活动,及时分享有效的教育经验,针对特殊问题展开个性解决,有助于提升家长整体的教育水平,进而推动引导教育的有效落实。
        4、关注主体,提升学生心理素养
        正处在儿童阶段的小学生,在心理建设方面还不完善,大多存在情绪化的行为现象,容易与家长、同学、长辈等人员产生矛盾,进而造成不可以预知的行为后果。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时刻关注学生主体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方式,深入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本质,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状态。同时,班主任针对家庭特殊的学生,还应运用个性化的管理方法,认真细致的了解学生的发展状态,切实解决学生的差异化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实现其全面发展的目标。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展开小组化管理模式,让学生在相互协作、互相帮助的过程中,打牢基础、提升能力,有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进而形成良好的认知意识和心理状态。
        5、强化自身,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小学生存在一定的印随效应,即对周围人或事进行模仿,进而形成自身的行为导向。其中,班主任作为学生经常接触的人员之一,对学生的主体发展具有一定的榜样作用。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加强自身的教育意识和行为品质,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职业素养,充分发挥模范带头的榜样作用,进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建立正确的发展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同时,班主任还应采取“俯下身”“融进去”的教育原则,真正与学生展开积极互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保持积极配合的状态,这对管理效能的提升起到促进效果。同时,针对“问题学生”,教师还应保持理性、耐心的教育态度,引导学生从问题的本质思考,让学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杜绝错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综上所述,通过对教育思想的转变、活动细节的把握、家校合作的开展、学生主体的培养、自身素养的提升,不仅能有效提升班级管理的组织水平,保证师生之间的实效发展,还使学生的内在素养得到有效加强,夯实学生的发展基础,促进其主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从问题入手,深入了解当前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和学生发展的主体特点,采取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和引导方法,使学生的主体得到有效发挥,进而实现其有效管理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迟艳荣.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J].教师,2017(21):124-124.
        [2]黄维耀.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赢未来,2017(1):1-2.
        [3]卢由议.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策略转变[J].求知导刊,2017(30):64-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