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盛玉
广西平果市铝城中学 广西 平果 531400
摘要: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人”,也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组织者。其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主体发展,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正处在青少年阶段的高中生,心智发育还不完善,主观判断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考,进而对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这就需要班主任及时调整相应策略,保证学生主体的良性发展。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育管理经验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教育管理
高中是学生教育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内在素养尤为重要。在当前的班级管理中,大多数班主任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或技能的培养,反而忽视其学生的内在引导,导致学生的主体发展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因此,本文从当前高中班级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创新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法两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究。
一、当前高中班级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当前班级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主体发挥不足。学生作为班级活动的主体,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活动,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班级事务的参与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但在当前的班级管理中,大多数班主任依然沿用本位管理思想,忽视其学生的主体参与,导致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影响其管理的效能。第二,管理方法单一。部分班主任在管理方法的运用上存在单一化、形式化的现象,缺乏创新意识,进而致使学生在活动体验和参与效果上呈现低效的状态。第三,家庭教育缺失。部分班主任往往忽视其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加之大多数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在主体成长的过程中存在偏差,如家庭观念淡薄、亲子沟通不畅等。
二、创新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法
1、树立生本理念,建立师生共管
在高中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摒弃传统教育思想,创新管理思路,树立以生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师生共管机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之中,这不仅能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同时,在师生共管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发挥监督、指导的岗位作用,帮助学生正确了解管理的意义和作用,及时纠正不良的管理方法和行为问题,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此外,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班主任还可以采取轮岗轮值的指导思路,定期调换不同的管理岗位,使学生在不同的岗位轮换中,体会到各岗位的实际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换位思考的意识,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心理指导,促进健康发展
对于正处于在青少年时期的高中生,其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如心理压力大、厌学、焦虑、自卑等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主体发展,还使班级活动的组织效果难以保证。同时,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将会造成不可预知的行为后果。因此,在高中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深入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加强其心理指导工作,采取多样化的引导方法,解决和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班主任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结合主题班会开展观影活动,丰富学生的认知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和学习习惯,由内到外的调节心理情绪,进而达到健康的发展状态。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采取不记名交心活动,让学生将心理问题或想说的话语以匿名的方式投递给班主任,消除学生的不敢表达的胆怯心理,有助于更好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协调家校合作,保证教育落实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老师”,其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主体发展起到十分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除了做好班级管理事务外,还应积极协调家庭教育,保持与家长之间的密切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在校发展,并从中掌握学生的家教情况,进而在下一步的计划制定和管理实施中提供可靠的教育数据,保证主体教育的有效落实。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利用微信、QQ等工具,及时指导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引导方法,避免错误的教育行为激化矛盾,科学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感恩之心。此外,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家长会、分享会、开放日等不同形式的家校活动,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的管理思路和教育方针,进而使家长支持和参与到教育管理之中,这对教育改革的有序推进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对生本理念的运用、心理指导的加强、家校合作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内在素养得到加强,还使班级管理的整体性和组织性得到提升,更易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同时,深挖问题、解析本质,从学生的主体学情和发展状况出发,全面了解管理中所存在的本质问题,进而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方法,引导、消除、分化相应的问题点,保证德育培养的实施效果,实现其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远.基于学生为主体的高中班级管理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7(3):218-219.
[2]唐月娥.高中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J].中学教学参考,2017(33):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