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行为转变案例分析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7期   作者: 谢晓丽
[导读] 2016——2017学年,我担任南宁市明秀东路小学一(1)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谢晓丽
        南宁市明秀东路小学
        一、案例背景
        2016——2017学年,我担任南宁市明秀东路小学一(1)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本班一共有49人,其中24个女孩,25个男孩。李子睿是我们班其中的一个学生,上课不久,我就发现他特别爱说话,连上课时也随便打断老师讲课。可能是因为他喜欢引起老师的注意,每当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他就得意洋洋的,好像自己取得胜利一样。课后,老师找他谈话,问他为什么要那样做,他说他喜欢说什么就说什么,爱怎么做就怎么做,他觉得很开心。
        有一天,他和班里同学陈庆旺打架,两个人撕扯着拉到我的办公室告状,我将两人劝说好,让回到班里,我以为事情解决了,可是当下午放学,陈庆旺找不到他的书包了,他的家长找到我,我们在教室找遍了都没有找到,最后班里一个女生说看见李振城将陈庆旺的书包藏到了柜子里,我们在柜子里里找到了陈庆旺的书包。
        二、案例分析
        刚入学的李子睿可以说是纯真无邪的。对于学校的校规和小学生守则不是很清楚。学前的不良习惯一下子难以改正。要想让他一下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容易。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思想上还没成熟,自律性不够强,反复性大。这是很多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障碍。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并且和家长进行了沟通,我发现李振城的坏习惯来源于下面的因素。
        一是客观的年龄因素。虽然他是刚入学,但他比其他学生的年龄大了差不多半岁。比起其他同学,他认识的事物多,思想上也较别人成熟。这样使他自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聪明得多。所以上课的时候就自我为中心,自我表现的欲望更强,不顾课堂纪律就随便插嘴。
        二是李振城也是独生子女,由于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现状,也犯有独生子女的“通病”。家长中普遍存在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孩子从小就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养成爱说什么就说什么,爱做什么就做什么,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完全不理别人感受的不良习惯。因而导致他上课随便说话,随便在课堂走动。
        三是李子睿是个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他由爷爷奶奶照顾,平时对他也比较溺爱,比较娇惯,什么事情都由着他,他穿的衣服都由他自己选,不是他自己选的他不穿,上幼儿园的时候发的校服他就不穿,什么事都由着他,每天来学校不是带零食就是带零钱。这种家庭环境影响了他是成长,使他养成了自由涣散的习惯,而且小小年纪,就有报复心理。


        三、辅导策略
        俗话说,“无规矩则不成方圆。”对于这种情况,我马上采取了必要的措施,进行教育,不然会影响整个班级。怎样教育呢?批评教育的话他会当耳边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屡屡犯错。
        在一次劳动中我偶然发现这个顽劣的学生劳动起来竟是那么的积极,不怕脏不怕累。我及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还让他当劳动组长。私下里我把他叫到一边,指出他的种种不足之处,采取“先扬后抑”的办法教育他,这样在表扬之后批评,他接受就诚恳多了,最后我充满信心地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管好自己。”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其实就是给学生最大的鼓励。
        同时,我注重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这对他本人的健康成长,对班里的学习风气建设,促进班级的养成教育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为了教育李振城,也教育班里的其他同学,养成良好的习惯,我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利用班会课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小学生守则》,让他们懂得小学生的言行要得当。作为一个小学生一定要遵守纪律,不能像以前那样一点纪律性都没有。而且要求他们每天上课前读读小学生守则里的一些话,“尊重老师,遵守纪律。专心听课,积极举手发言。”然后就按照这些话来约束自己,上课时是否做好了。如果做好了,就可以争取一朵小红花。一个星期统计一次,每周进行表扬。
        2.紧密地与家长联系形成家校合力。只有学校和家庭一起行动,“家”“校”携手,加强沟通与协调,才会形成教育合力,共促孩子的发展。为此,我经常做家访工作,建立微信家长群紧密地与家长联系,统一思想、统一教育方法。与家长密切沟通,起到家庭学校两方面的监督、提醒的作用。另外,我还让他自己定一个学习目标,并为这个目标而努力。正面的教育对每一个学生都非常重要,而且能让学生从小就分清是非黑白,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我让他在班上为他找一个学习的榜样,向自己的学习榜样看齐,取长补短。
        3.有爱才有教育。爱学生才能使学生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听从自己教育,特别是这类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心,因为这类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导致成绩下降,严重的性格孤僻、不合群,所以要特别注意这类学生的教育。抓住他们潜在的上进心理,把他们放在平等的基础上,视其能力大小加以鼓励、表扬,使他们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尽善尽美地把才能表现出来。
        四、案例反思
        一个学期过去了,李振城慢慢地进步了,自控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增强。虽然有时候他还会犯老毛病,但只是偶尔的事,那些坏习惯已经慢慢地转变为好习惯。他从随便说话到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变成一个能说会道的好孩子。看着李振城的成长,我深深的体会到,只要付出爱心,就一定能有收获,我们的教育一定要落到对学生心理的触动上,才会切实有效。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不仅要有爱心,还得运用我们学过的心理学知识,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