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皮影表演游戏的创设策略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0期   作者:王 莉
[导读]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表演形式

        
        王  莉
        杭州市兰苑幼儿园
        
        摘要: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表演形式,皮影戏集说、唱、演为一体,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特别适合开展幼儿表演游戏的创设。幼儿皮影表演游戏的创设,应秉持“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的设计理念,厘清剧本产生、材料制作和皮影戏表演等三个基本环节与同伴合作、师幼协作和亲子互动等三种组织形式。幼儿皮影表演游戏的实施,需澄清其基本流程、活动方式和教师指导策略。大班幼儿皮影表演游戏的创设与实施,旨在促进大班幼儿语言表达—探究尝试—同伴合作等综合能力的发展,以及教师观察分析、记录与个别化指导等专业化能力的成长。
        关键词:大班幼儿;皮影戏;皮影表演游戏;创设策略
        
        自笔者所在园组织观看皮影戏后,幼儿对皮影戏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满足幼儿的表现欲,尝试开辟了幼儿皮影表演游戏区。结果发现,随着幼儿在皮影表演游戏中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对故事原文转化为表演对话、制作皮影表演的道具,以及探索和提升各自在表演过程中的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兴趣与日俱增,皮影表演游戏区几乎成为全班幼儿的“最爱”。研究表明,开展大班幼儿皮影表演游戏中的设计与实施策略,对于提高幼儿语言、探究尝试、同伴合作等综合能力,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皮影表演游戏的设计
        (一)设计理念 皮影表演游戏的设计理念应基于三个原则:一是幼儿立场,肯定幼儿是有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二是体验感知,幼儿是通过感知、体验原有故事后才激发剧本改编、续编、创编的灵感和冲动;三是实操互动,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在多方互动中边玩边学,以此收获成长。
        (二)设计内容 皮影表演游戏的内容,可包括三个环节,即剧本的产生、材料的制作和皮影游戏的表演(详见以下三表)。
 



        (三)组织形式 皮影表演游戏由幼儿为主体,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组织形式主要有同伴合作式、师幼协作式、亲子互动式三种。
        1. 同伴合作式。它重在游戏过程中同伴之间的分工、交流与合作,体现在皮影表演游戏的整个过程。其基本做法是:幼儿5~6人一组,投票选出故事,根据故事情景分工合作,讨论并制作表演道具,最后尝试表演。其操作建议是:鼓励幼儿与同伴互动,引导幼儿做游戏计划,明确游戏中自己承担的任务;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扮演好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案例一:《道具怎么解决》
        东东、晨晨、柯柯等根据动画片《熊出没》,改编故事《熊出没之捕鱼》。经讨论决定,所有道具都用画的方法解决。共同寻找白纸、彩色卡纸、塑封纸等材料。柯柯用彩纸画光头强,东东取来吸管,剪下光头强粘在透明吸管上。东东在屏幕上试效果,虽有一点色彩,但很糊。于是试着把光头强画在透明塑封纸上,效果好。于是分工,在塑封纸上画各类场景和道具,用于表演。
        分析与支持:该游戏旨在鼓励幼儿在表演中与同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和实际操作从而发现问题,经过讨论调整、再次实践直至达到最佳效果等一系列探索与合作过程,体验和感受同伴合作的力量和快乐。
        2. 师幼协作式。该形式重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作为参与者身份与幼儿之间的共同协作,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幼儿表演技巧,它适合于剧本产生、调整和提升表演技巧阶段。其操作建议是:教师作为合作者参与其中,需掌握合作的度,潜移默化地与孩子探讨、交流、互动。
                                                案例二:《我们的剧本产生了》
        幼儿根据《熊出没》系列动画片续编故事《熊二的太空种子》,然而怎么把故事变成剧本?老师作为参与者,经讨论决定:两两自由结伴,讨论15分钟,派代表说剧本的场景和对话安排,最后投票决定,产生剧本。
        分析与支持:创编或续编故事对大班孩子来讲并非难事,难的是把所编故事转换成剧本。剧本的生成可以是先讨论预设也可边演边生成,教师视具体情况适当介入指导,在和孩子双向互动的过程中逐渐生成剧本,以支持游戏。
        3. 亲子互动式。重在游戏过程中家长对幼儿游戏的支持和推进,适用于孩子在家长引导下对原有故事素材的创编、续编或改编。其基本做法是:以1个家庭为单位,亲子完成故事创编、剧本生成、材料制作和表演;也可2~3个家庭为单位,家长鼓励、支持幼儿合作开展皮影表演游戏。其操作建议是:家长、幼儿自主配对合作,亲子互动时,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发自主性为原则。
                                                案例三:《可怕的黑夜》
        妈妈给甜甜买了芭比娃娃,玩的过程中,甜甜创编了故事《可怕的黑夜》:我有一间公主房,妈妈给我买了芭比床,芭比衣柜,公主窗帘,可爱的Kitty猫灯,妈妈对我说:“甜甜,你已经长大了,该一个人睡了”,我很开心地答应了,因为我有小兔子枕头、被子、毯子,小兔子娃娃陪我睡,所以我不怕。可是到了晚上,我翻来覆去,一点儿也睡不着,我怕黑、怕蚊子咬、怕窗帘缝隙里的亮光,我好想黑夜快快过去,白天快快到来......(后略)
        分析与支持:实践过程中,家长们利用亲子假日时光组织的“故事沙龙活动”,生发出大量源于幼儿生活、基于幼儿兴趣的原创故事,形成皮影表演游戏的好素材。实践证明,这些素材能让孩子在表演时更为投入。



        二、皮影表演游戏的实施
        (一)实施的基本流程 每个皮影表演游戏的推进过程,都要经历剧本、材料和表演三个环节,三个环节交叉反复、相互作用、逐步完善(见流程图一)。
                        流程图一:关于皮影表演游戏实施的基本流程设计图

        对于“剧本”的生成,既可先有预设性剧本,也可边演边生成剧本,但须着眼于过程性;“材料”的制作,可以先有剧本再制作材料,也可以先制作材料再形成剧本,视游戏进展情况而定;“表演”无疑是重点,幼儿在边做边演的游戏过程中,随着材料的不断调整、对话的不断展开,最后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表演过程。皮影表演游戏中,幼儿享受整个游戏过程,结果不是重要的,整个游戏过程就是游戏结果。
        (二)实施的活动方式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呈现方式:一是“剧本改编游戏”。其中,排图讲述方式适用于故事改编,掷骰子方式适用于故事续编,四格画方式适用于故事创编。二是“材料制作游戏”。它既有通过同伴合作的方式,于餐前餐后、离园前及自由活动时进行材料制作;也有通过师幼协作的方式,于区域活动、专业美术室活动时进行材料制作;还有通过亲子互动的方式,于亲子共同收集并制作材料。三是“皮影表演游戏”。比如,班级开设皮影表演游戏区的方式,用于每周固定时间开展皮影表演;皮影表演游戏巡演的方式,用于每月固定时间在园内各班级巡演;亲子式皮影表演适用于每学期家长开放日展演。
        (三)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策略1:依托游戏计划,明确游戏分工。游戏前,引导幼儿根据游戏计划表,小组讨论并通过绘画形式制定游戏计划,明确游戏各环节的人员分工和职责。
                                                        案例四:《三只小猪》
        浩浩对故事《三只小猪》进行改编后,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并制定游戏计划,形成表演剧本。对道具制作分配:浩浩负责画三只小猪、惠惠画房子、玲玲负责画其他表演材料。
        分析与支持:由于大班幼儿处于逻辑思维萌芽期,游戏中往往先想后做,因此,引导其制定游戏计划的过程能更好地促进逻辑思维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讨论和具体分工,形成比较全面的游戏行动方案,使其目的性更强、效率更高。
        策略2:关注游戏过程,提升表演技巧。随着游戏的进展,教师适时介入指导,并作为合作者、支持者或引导者的身份不断转换角色,并用多媒体技术将游戏中关键事件进行记录,以期后续点评、提升表演技巧。
                                案例五:《小蛇散步》表演中小技巧的手把手示范
        教师作为参与者,和幼儿共同表演,这样进行直接示范,如:狮子出场,根据其声音来演:“咣咣咣”,表演狮子的小朋友就拿着狮子道具在小蛇道具的背上重而慢地踩三下。
        分析与支持:皮影表演游戏的表演过程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之所以有趣,是因为不但能收获掌声,而且在表演过程中能学到新的表演技能。老师作为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或引导者等多重身份参与其中,在遇到表演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可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其中,手把手地传授表演技巧,孩子在操作模仿中,会有切身体会并学以致用。
        策略3:开展游戏评价,多方关注提升。通过同伴互评、亲子评价、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游戏发展。“同伴互评”,就是游戏一结束,便引导孩子“看看剧,投投票”,利用平台现场评价,并说说自己投票的理由;“亲子评价”,就是利用家长开放日,请家长观摩现场表演,从亲子评价的角度去提升表演技巧;“教师点评”,既可以让教师在游戏结束当场直接评价,也可对一学期来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和总结性的分析评价。

        三、皮影表演游戏设计与实施的成效
        (一)提升了幼儿的综合能力 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的快速发展、探究尝试能力有效提升和同伴合作能力明显增强。
        研究表明,经过大班幼儿皮影表演游戏的创设,幼儿共计创编、续编、改编12个喜爱的故事,其中《熊出没之捕鱼》《熊二的太空种子》《小猪的幸福生活》等6个故事在师幼协作过程中生发为可以表演的剧本。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口语更流利、用词更精准、词汇量更丰富,甚至还会用简单的关联词和成语。
        研究还表明,幼儿经过多次探究与尝试,生发出诸如《鸭子骑车记A》《熊出没之捕鱼》《小猪的幸福生活》等优秀作品,在制作表演道具时主动与材料、同伴、老师互动,探究、调整认为最合适的材料。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主动探究尝试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实践表明,笔者所在班级幼儿在游戏中的同伴合作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比如,幼儿在与同伴合作制作表演道具时自发生成总结的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方法——“游戏计划表”。

        实践还表明,在游戏中同伴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明显增强。下表为幼儿与同伴合作讨论的“问题解决策略表”,幼儿通过此种方法合作解决问题。

        (二)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这种专业化的成长,特别体现在教学理念的更新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在理念上,教师应秉持幼儿的立场和视角,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相信幼儿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建构者,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原创性。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创设一个有助于幼儿探究的情境,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鼓励其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通过同伴合作、观点交流和碰撞协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经验、新方法。在专业能力上,教师的观察分析、记录和个别指导等专业能力得到了切实提升,形成了“一对一个案追踪研究”的新模式。同时,家园合作也更为密切,家长们真切地看到幼儿的成长并愿意更加紧密配合和支持教师。

参考文献
[1]朱静怡.幼儿发展能力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季湄 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王晓鑫 彭薏菁 江海滨著.陆丰皮影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