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廷芬
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一小学校,重庆 4084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生活中,良好的语言运用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初级阶,思想和身体都不成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学习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运用;培养策略
引言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是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重要体现,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既体现学生对某个事件的看法,也体现在学生日常交往上,只有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学生才能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露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进行教学。在交际上,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才能让他人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已经成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作用
(一)增强课堂互动的趣味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作为一个引领者,需要带领和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任务。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声音或动作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将精力集中在课堂上。一节完美的课程肯定不能只是某一方的投入,成败的细节就体现在遇到枯燥无味的课堂时,或学生容易走神和和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的应对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活动或者笑话与学生进行有趣的互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重新拉回到课堂里。这就体现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积极作用,即增强课堂互动的趣味性。
(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从大多数教育经历看,语文课堂对学生来说是最无聊的课堂,因为乏味枯燥的文字并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关注。然而,实际情况是,教师说的每一句话、板书的每一个字,甚至讲课过程中的一个动作,都可能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变得妙趣横生,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高涨。学生由先前的被动学习到主动接受,再到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互动,这一过程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也是学习质量出现质的飞跃的过程,其中,起积极推动作用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学语言艺术,教学任务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还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教师所选择和运用的课堂教学语言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小学生的语言发展、语文能力,还可能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综合素养的提升,甚至是塑造学生的道德品格。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以发挥其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极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策略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1)增加提问环节的设置,拓展学生想象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就是课堂的提问环节的设置,这也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话语沟通的最简单方式。对于课堂提问环节的设置,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语言运用情况、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有的学生少言寡语,有的学生则是活跃万分,更有的学生明明知道答案却因为性格的问题而怯于回答等,这些都是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具体表现。课堂提问的设置在效果上既可以让教师实时的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帮助不愿意交流的学生主动和教师进行交流,进而实现学生与教师情感与思维的对话,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2)实现课堂讨论,促进课堂师生互动:互动学习模式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式学习探究,教师为学生设置探究任务,如:“探究人物描写的要求和方法”,在进行探究讨论时,教师必须要积极地参与学生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积极为学生进行提示语引导,让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创设“生活化”语言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对于语文的语言表达运用,在性质上分析,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很多时候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让学生在生活或者学习中逐渐感受培养的。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必须要借助于生活实践进行,利用生活化场景将生活与表达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学会说话,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实践能力。如:刚要上课时,窗外忽然雷声大作,大雨夹着冰雹从天而降,学生都好奇往外看,无心听课,借此情景,组织一个十分钟的雨景描述小课堂,让学生一边看雨景,一边说出一些贴切的描写雨景的词句。学生们既能兴奋的参与,看看说说,边看便说,课堂上妙语连珠,电闪雷鸣、乌云压顶、……各式各样的诗文词句都倾泻而出。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起了他的表达欲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三)构建读书式教学,渗透语言表达运用技巧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对于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必须要让学生进行渗透性阅读运用问题法、对比法、选读法、精读法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促进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深度理解,让学生不断地积累语言表达的字词句,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语言的表达也就会变得更具修养化。例如:阅读朱自清的《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探读,体验文章包含的美点。第一,感受文章对春美的表述。文章通过对春勃勃生机的描述,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到来的生机,在细节描述上,也写出了生命的欢乐。这样的文章,全文以多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既写出春的“美”,也写出了“生命”,更写出了“情感”,整体上可称完美。第二,体会人们对春的喜爱之情。全文虽然大部分都在写春天的景色,但是最后作者也对儿童归学后忙放纸鸢,勤劳工作的情境,在这样的读写上完全是借景抒情,既表达了对春的喜爱,也表达了春日的美好。
三、结语
对于小学生的发展而言学生的语言运用也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处处留心,努力开发并利用各种有益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资源,创造性地开展相关的训练活动,如此才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洋.例析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9(3).
[2]吕雪华.指向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