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湖北省黄石大冶市铜绿山矿学校 湖北省黄石大冶市 435101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快速推进,有效教学思想在现代课堂活动中的应用日益深入,不仅给教师的教学手法和管理思路带来革新,还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主体作用得到加强。语文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文化理解、沟通交际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大多数教师未能深入了解学生所需,开展多样化的有效教学活动,导致学生的语言水平难以提升。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小学是学生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语文学科教学培养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语言基础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整体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依然沿用传统教法,缺乏创新意识,导致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质量存在不足。这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学情发展,还使课堂活动的组织效果难以得到保证。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有效教学的概念和意义、具体实施三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究。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当前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兴趣引导不足。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课堂效率,还使师生之间的互动质量得到保证。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大多数教师过于看重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忽视其学生的参与效果和课堂体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有效激发。第二,教法运用单一。灵活高效的教法运用,不仅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效果和接受能力,还使课堂活动得以有序进行。但在实际的教学发展中,部分教师依然沿用“老套路”“旧方法”的现象,缺乏教法创新,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语言能力提升不足。第三,环节设置不当。学生作为课堂课堂活动的主体,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节,有助于增强课堂活动之间的衔接性,保证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但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部分教师未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环节,进而造成学生在环节的参与和主体渗透上存在偏差。
二、有效教学的概念和意义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在师生教学活动中,教师采取合理、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得到良好发展的一种教学理念。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思想,有效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和课堂体验,充分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支持,实现其主体发展的教育目标。将有效教学渗透于语文课堂活动之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探究状态。同时,将有效教学应用于语文课堂活动之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加深学生的课堂理解。在有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学情展开个性化引导策略,帮助学生对语言细节的掌握和理解,这对学生的学习意识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三、有效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实施
1、构建情境课堂,调动学习兴趣
构建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环境的体验中,了解课堂内容和学习主题,进而帮助学生明确课堂目标,这对下一阶段的新知引入起到很好的铺垫效果。因此,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适合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情境课堂,以直观的画面为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组织效果。
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中,这是介绍我国东北小兴安岭四季变化和丰富物产的内容,考虑到学生年龄尚小,对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缺乏直观的了解,对此,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有关小兴安岭的自然风光和物产资源以视频动画的形成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小兴安岭的认知基础,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观看,纷纷对风景秀丽的辽阔山地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更多知识。
通过对情境课堂的构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使学生的认知范围得以拓展。
2、把握问题内容,加深课堂理解
课堂问题往往能反映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效果,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学生的学习基础。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对问题的作答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而在下一步的教学实施中做好应对准备。因此,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合理设置问题环节,把握问题的内容,保证其有效设问的实施效果。
例如:在《搭船的鸟》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初步了解本课的整体内容,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质量,加深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对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设置以下问题:①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②这只小鸟搭船干什么?③文中是如何描述这只小鸟的捕鱼场景的?④船头的小鸟给了“我”怎样的感受?⑤作者是如何表现翠鸟的美丽的?⑥面对翠鸟,我产生了哪些疑问?通过对问题内容的灵活把握,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课堂理解,还使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得到锻炼。
3、开展导学互动,提升阅读效果
导学互动是一种以导学案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活动,将导学互动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打牢学生的课堂基础。因此,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情发展,灵活组织导学互动,预设相应的导学问题,把握学生的探究方向,进而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性。
例如: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教学中,我采取导学互动的方式,根据实际学情设置导学问题,如“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课文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美景?”等问题,随后,在学生初步完成文章的阅读任务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互动问题活动,以此加强学生的阅读效果。“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梧桐树叶。”“课文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美景?”“一夜秋风、一夜秋雨,秋天。”通过导学互动的开展,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和学习理解中产生主观理解,提升其阅读水平。
4、注重个体基础,促进整体发展
因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体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产生差异化学情,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还使课堂整体的组织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基础,时刻关注学生的认知状态,进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需求,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的良性发展。
例如:在《秋天的雨》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化现象,对此,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打牢基础、提升能力。同时,为了保证学生与小组之间的互动性,充分发挥传帮带的教育优势,我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进行人员搭配。此外,我还根据各学习小组的发展情况,提出相应的探究问题,如“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呢?”“第三自然中,你还能找出秋天的雨里藏着什么吗?”等问题,以此提升学生整体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意识。
综上所述,通过对情境课堂的构建、问题内容的把握、导学互动的开展、个体基础的培养,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得到激发,还使学生对语言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得以加强,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增强学生的语言意识。同时,从当前的学情问题入手,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卫.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小学语文有效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3):15-15.
[2]安丽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析[J].软件:电子版,2017(4):148-148.
[3]孙迎春.关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建议[J].学周刊,2017(5):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