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杭州市富阳区银湖中学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如今新课改对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成为当下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阅读课堂的构建来说,教师要注意从多方面出发,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高。在此,本文从“有效进行备课工作”“引导学生开展预习”“开展多样的课堂阅读活动”“布置一定的阅读作业”“加强阅读反思”这几方面出发,对于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开展策略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备课;预习
初中语文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部分,更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的体现。因此开展好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十分重要。目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同时学生的学习形式较为单一,对语文缺乏一定的兴趣且学生语文基础较为不足,所以阅读课堂的效果和质量一直不高。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从多方面出发,来对阅读课堂进行改进、创新,促使学生在阅读课堂上可以切实得到发展。
一、有效进行备课工作,分析阅读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实现阅读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师在课下需要做好备课工作,这是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十分需要的。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切忌经验主义,即忽略学生去根据之前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须知学生是不断变化的,时代是不断变化的,对于阅读教学内容的解读也应该是变化的。因此,在课前教师要结合实际学习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综合考虑教学内容,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设计教学。
例如,在课前,教师要以不同的身份去解读文本,即以作者的身份、读者的身份、教者的身份去解读文本。首先,从作者的角度来看,教师要思考文本主要传递什么信息,主要抒发什么情怀,其原初本义为何,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将呈现文本的文字还原成作者的本义,让学生感受到由外而内的情感信息。其次,教师还要以学生的身份去解读文本。学生是课本的主要阅读对象,学生的阅读心理可能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教师要在一定程度上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文本,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此外,教师还要从教者的角度进行专业解读,思考在阅读过程中应该采用什么阅读方法,会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这样的备课预设都是可以提高教学有效度的。
二、引导学生开展预习,提升阅读针对性
不仅仅教师需要对阅读课堂进行准备,学生也要对阅读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在预习方面,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引,指引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在预习指导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定的预习导学案,促使学生可以在预习导学案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避免阅读预习的盲目性。在设计预习导学案中的内容时,教师应尽可能地放低起点,保证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完成预习任务。与此同时,为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预习质量,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为有针对性的指导。
例如,在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从标题入手,为学生设计一定的预习导学案,引导学生首先抓住“母亲”这一题眼,去思考:文中作者写了关于母亲的几件事?通过阅读,你可以对于作者的母亲有怎样的认知?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可以更加地有目的性,能尝试积极思考、总结文章的内容,这样很容易对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有一个大致了解。同时,在预习导学案中,教师可以将一些生字整理出来,要求学生进行注音,写出相关的含义等。如此让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促使学生体会到预习的成功感。此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整理在预习导学案中,以便于及时根据学生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案。通过这样的课前预习,可以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开展多样的课堂阅读活动,激发课堂活力
在课堂上,教师切忌让学生枯燥地读,不能为学生灌输一些阅读知识。要知道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于许多阅读内容,学生自己完全能够读懂。因此,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活动中应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有效拓展。此外,在开展阅读课堂的教学时,教师还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需求与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阅读活动,促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定的小组合作阅读活动。具体地,还是以《回忆我的母亲》这节课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开展一定的组内交流,和小组成员说一说自己的预习结果,并且对于自己的问题进行一定的讨论。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产生思维方面的碰撞,加深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之后,教师可以再对学生小组提出一定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并且课堂活力也得到很好的激发。此外,在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角色扮演活动、演讲活动等。比如,在教学《桃花源记》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设计课本剧表演活动,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布置一定的阅读作业,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
设计阅读作业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作业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设计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阅读内容的难易程度,精心设计阅读作业,使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能力及感受完成阅读作业,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师也要注重将阅读作业的趣味性有效提高,改变以往阅读作业的枯燥性,为学生布置灵活多样的作业,进而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的改写作业,即要求学生将这篇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如此不但促使阅读作业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创新,还可以促使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如,在教学《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定的调查任务,即利用网络等手段去搜集历届奥运会的开展信息。这样可以有效促使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由此可见,教师在阅读方面需要切实加强思考、创新,促使学生乐于并有效完成作业。
五、加强阅读反思,实现不断的进步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反思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反思是进步的动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教学反思,在此基础上加强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反思,促使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以有针对性的改进。这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可以更为高效。
例如,教师在开展教学反思方面,应该从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气氛的营造、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等方面出发,对于阅读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这些方面的问题,如课堂氛围比较枯燥等,然后教师需要思考问题的原因,加以针对性的改进,在下节课上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对于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反思,从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总而言之,课堂是学生开展语文阅读的重要阵地,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多方面出发来引导学生实现高效的课堂阅读,促使学生通过阅读得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向丹.探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12):49.
[2]张晋.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略谈[N]. 发展导报,2017-11-03(037).
[3]田洁.互动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