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坤
河南省邓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河南省 邓州市 474150
摘要:“三位一体”是指将自读、教读与课外阅读整合起来的一种新的阅读教育思想,既要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行为,使其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也要关注教师的阅读辅导作用,引导学生总结有效的阅读方法,结合课外拓展阅读,有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此,则可科学协调师生互动,整合课内外阅读活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三位一体”理念,重新打造阅读教学环境,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准备。本文将以“三位一体”理念为基础,据实分析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三位一体”指导。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三位一体”理念、落实方法
在过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读占据着教学“C位”,教师习惯性表达个人阅读感悟,以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阅读思维,旨在尽快规范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其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却也正因如此,才导致初中生难以实现自主阅读,而且一直都以课文教学为中心,难以全面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为了真正让学生学会阅读,使其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教师就应主动渗透“三位一体”思想,协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读,切实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
一、突出学生自主阅读行为,让学生实现自读
在落实“三位一体”教学理念时,学生本身的自主阅读行为至关重要,因为教师的教读行为应该是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展开的,且学生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自主阅读经验之后,才能自主参与课外拓展阅读活动。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遵循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解放教育思想,让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以主体身份阅读文本、提炼关键信息,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教学为例,我就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在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人文内涵,尽量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初中生本身也对校园生活有所憧憬,渴望在开放、自由、多元的校园环境下生活、学习,所以当他们在读到作者所描写的百草园时,极易产生向往之情,而当他们在读到三味书屋时,也会结合自己所承受的学业压力产生情感共鸣,而这些情感基础就意味着学生可通过自读实现有效阅读。因此,在阅读课上,学生需自由选择朗读、默读两种方式熟悉课文内容,还要分析课文的记叙顺序与主要内容。带着思考,学生则可积极参与小组合作阅读活动,交流阅读感悟、展现阅读观点,直接便可让学生实现自主阅读。
二、组织平等师生对话,优化教读效果
“三位一体”理念需要将教读与自读结合起来,目的便是要通过师生双方的平等互动、协调合作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想法,也要科学调整学生的阅读思路、深化学生的阅读认知,逐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悟,切实优化教读效果,提高阅读教学效益水平。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教学中,为了顺利实现阅读辅导,我就让各小组轮流表达阅读结论,但是为了节省时间,后一组学生不可重复前一组学生的阅读结论,可提出新的观点或者相反结论。在组际讨论中,我也会科学介入,以平等的态度阐述自己的阅读观点,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与学生一同讨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本主旨,也会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美女蛇一个段落的写作意图。同时,我也补充了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私塾学校的基本境况,补充文学背景知识,旨在引导学生更精确地总结课文主旨。
三、完善课外阅读指导活动,拓展阅读范围
“三位一体”理念不仅只关注师生双方在阅读活动中的合作方式,也分外看重课外阅读指导,旨在全面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使其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组织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同样也需在拓展阅读中协调学生的自读、教师的教读关系,保障学生的阅读自由权,辅导学生突破阅读难题,以便切实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阅读教学结束之后,本班学生显得意犹未尽,显然是不满足现阶段的阅读认知储备,存在继续阅读的心理倾向。于是,我就认真了解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发现本班学生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学生是想要继续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文学作品,另一类学生则想要继续阅读与校园生活有关的文学作品。面对这两类学生,我也分别整理了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散文集,以及其他文学家以校园生活为主题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主阅读。另外,我也会在课外组织整本书阅读活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学生的阅读经验。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三位一体”理念是改革阅读结构,提升阅读效益的重要策略,能够让师生双方找到各自的位置,更易于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调整自己的阅读教学角色,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动性,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有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鑫宇.探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艺术科技,2018,31(08):250.
[2]田洁.互动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