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7期   作者:陈旭强
[导读] 在初中语文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加强对诵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视,

        陈旭强
        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清潭中学 441215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加强对诵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视,学生只有在诵读过程中,才能够提升自我理解能力、阅读能力,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初中语文诵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准确了解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主题内容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笔者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语文教育活动中较为关注诵读教育实践活动,本文主要是针对开展初中语文诵读教育实践活动方法展开研究,希望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诵读;教学;方法
        一、诵读中展现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属于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对象,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诵读活动中,教师习惯于自己领读,然后让学生去默读,以此来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子,但是这种诵读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厌学心理,由此,教师需要在语文诵读教育实践活动中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特征来开展诵读活动,比如,在学习“春”这篇文章的时候,这篇文章的内容较为优美,非常值得学生去细细品析,特别是在“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多次、反复诵读中去感受“偷偷地”“钻”等词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朱自清赋予了小草生气与灵气,完全展现出了春天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虽然只是一些简单的词语,但是在文章中的运用较为贴切。由此,在初中语文诵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文章内容,让学生在鉴赏中体恒自我审美能力,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妙之处。再比如,在讲解“紫藤萝瀑布”的时候,其中的句子有“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的帆……”教师可以让学生去重点诵读“仙露琼浆”“蜂围蝶阵”“春红已谢”等词汇,让学生感受到诵读的趣味性与快乐,从而能够更加专注投入到诵读中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诵读的形式,来选定自己喜欢的词汇与句子,并且在小组中进行分享,鼓励学生开展仿写活动,让学生去描写自己生活中最喜爱的植物,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写作能力、诵读能力等。
        二、在诵读中展现文章的文学审美
        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文章中的文学审美拥有着独特的魅力,不仅能够增加文学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期间积累更多的人文底蕴。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育活动中,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完全忽视了文本中的文学审美,导致教育活动缺乏一定的艺术内涵,由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中的文化底蕴、文学审美要素等。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诵读空间与时间,在诵读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掌握着语文学习的主导权,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深度诵读文本,实现和文本之间的真情对话,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瞬间感悟到美好事物的存在,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三、关注学情特点,强调学生课外诵读体验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在课外诵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而课外朗读既可以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诵读活动,由“视”到“读”,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例如,在诵读指导课外名著《活着》这本书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活着》中的一段摘录下来,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并注重培养学生诵读时的准确发音以及感情的停顿。在初读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诵读,将自己认为写的好的语句标记出来,既方便积累素材,还有助于梳理故事主线的情节。朗读的过程使学生全身心融入到书中,感受人物的性格和经历,从而做到与书中的人物交流,提升诵读水平。
        真正领会一本书,一定需要反复诵读,并且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诵读方法。

名著的文学体裁有很多,所以教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学体裁进行分类导读。如在进行小说类名著导读的诵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教学策略:第一,抓小说主人公。小说都会有其关键人物,也就是小说的主人公。教师可以教学前向学生提问,让学生把我关键人物,通过引导学生对关键人物进行描述,让学生进行诵读,就能看出学生对本部作品的掌握情况;第二,写故事梗概。很多学生读书,读的时候很新鲜,读完也就放一边了,具体里面讲什么故事没弄清楚,或者当时清楚了,时间一长就忘了。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时,可以采用故事梗概法,让学生通过重新诵读,写一个片段或章节的故事梗概。这样对书籍中重要信息的提炼,就能让学生对名著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加深印象;第三,精彩片段或人物赏析。每部名著中总会有一些精彩片段值得反复体味。教师可以把大家公认的精彩片段拿出来,让学生再次诵读并各抒己见,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些简单的赏析、评论,或者对名著中的名言警句、精彩段落等进行摘抄,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印象;第四,制作诵读卡片。
        四、注重课堂语言诵读的规范化、艺术化、趣味化
        (一)课堂语言的规范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子自己的语言规范,采用全国通用的“标准普通话”,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具专业化和语文化,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语言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中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资料充分的熟悉,将文中易出错或者容易混淆的字以及发音等重点交给学生,并且要注意自己的发音标准,比如“一见倾心”的“倾”,很多人在读这个字的时候会读成“qing”,或者读“灵魂”的“灵”时读成“lin”,教师在课堂上一定注意正确的发音,并不断强调,是语言更加规范化。或者使用语言上要精炼、简洁,尽量用词语来概括一些冗长的句子,多采用连冠词、形容词等,影响学生的语言形式。
        (二)课堂语言的趣味化
        趣味性的语言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在长达四十分钟的时间里,如何持续的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例如,在学习《被压扁的沙子》一课时,教师首先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同学们,我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生活知识掌握的怎么样,第一个问题,当圆柱体被压扁了成了什么?”学生:“圆饼”。教师记继续问:“当石灰被压扁后变成了什么?”“当海绵被压扁后变成了什么?”“当水被压扁后变成了什么”学生在猜的同时,无形中提高学习的动力,接着教师问:“当沙子被压扁后变成了什么?”学生有些答不上来,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究,找出答案。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中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在语言上要注意用详细、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表扬,具体事情具体表扬,比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有了一定进步,教师说:“你在诵读中非常有感情!老师感到很欣慰,因为你已经在努力的改变自己,这是好的开始,希望你能更加努力!加油!”简简单单一句,能使学生学习信心大增,使学生有了更多思考的信心。
        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诵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树立积极、正确的教育观念,传授给学生语文诵读方法与技巧,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主题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为之后的语文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在诵读中真正有所学习与收获。
        参考文献:
        [1]劳英萍.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J]. 文学教育(下),2019(03):104-105.
        [2]马小萍. 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2017(32):64+87.
        [3]史乐乐.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J]. 学周刊,2020(02):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