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机制的创新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7期   作者:刘怡菲
[导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断推动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刘怡菲
        广东省惠州市惠港中学  516007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断推动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教师始终以学生的学习特征作为基础,迎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与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做好教学环节的优化工作,以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最良好的客观学习环境,为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素养的发展提供优越条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该从课堂内部的教学机制入手,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创新课堂教学机制的方式,使课堂教学在整合作用下真正实现整体有效性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机制;创新策略
为了适应不同教学环境与教育时代下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特征,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教学内容做好教学环节的优化工作,以此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最为适宜的学习环境,从客观层面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为了使教学有效性得到切实地提高,教师应该从课堂内部环节的优化策略制定入手,使课堂教学能够在对内部机制的整合中得到整体有效性的提高。
一、以媒体资源利用创新表现机制
        媒体资源能够以多元的媒体形式与生动的表现结构对内容进行数字化的表现,这种表现形式中所具有的直观性与生动性符合现阶段初中学生的学习特征,其不仅能够快速地吸引初中学生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更能利用真实的表现方法为学生呈现出更加立体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辅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主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为了推动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优化学生课堂中的阅读理解效率,教师应该首先通过对媒体资源的利用创新传统课堂中偏向书本化的表现机制,以此优化学生课堂中的基础认知结构,推动学习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黄河颂》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所传递出的写作情感,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笔者在课堂中首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音频资源。《保护黄河》音频资源的播放不仅快速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之中,更使得学生能够从演唱情感中首先建立起对本篇文章的具象情感认知基础。之后,笔者继续向学生播放了一段直接对黄河进行直接拍摄的视频资源,这使得学生在生动的媒体表现形式下对于黄河产生了更加具象的概念认知。最终凭借音频资源与视频资源的共同作用,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具象的基础认知投入到文章内容探究之中,辅助学生更高效地完成阅读理解活动。
二、以教学情境创设创新互动机制
        传统教学中的互动机制往往仅限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并且学生在这一互动环节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对教学内容的直接体验与直观感知。这使得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所形成的知识体系相对客观且虚浮,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在现阶段的学习活动中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在课堂中创新互动机制,使学生能够在与教学内容的直接互动关系中,构建起更加主观的知识认知结构,使其真正内化教学内容,促成学生学习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孙权劝学》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对文言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构,促成学生学习素养的进阶,笔者在课堂中创设了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在情境框架下与文章内容进行了互动。在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分别扮演了文章中所出现的孙权、吕蒙与鲁肃三个文学形象,并对文章中文言文的对话进行了自主翻译,构建了文章模拟演绎情境。在情境中,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文章学习中的一部分,并在文章内容的框架之下通过实践构建了与文章内容的互动关系。在这种直接互动中学生不仅文言文理解能力有了大幅提升,还在直接体验中深化了对个人角色的理解,真正在互动机制下实现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以统筹人员结构创新合作机制
        在课堂中为了促使学生实现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思考知识地位的转变,教师常常利用合作教学法的方式,使学生在合作机制之下真正成为课堂探究的主体角色,并使其在合作关系中提高独立探究的有效性。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为了进一步优化课堂合作机制的应用效益,教师应该在以学生的学习个性为本对小组人员结构进行统筹配置,以此创新分层合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合作活动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优化学生的课堂自主探究模式。
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学生能够通过独立探究的方式切实地理解作者利用文字所表达出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等情感价值,笔者在课堂中首先对课堂小组进行了人员分层化的划分,使小组结构形成了“一带多”的分层合作模式。之后,笔者引导班级学生首先对文章内容进行了独立的理解与思考活动,使其能够真正通过思考探究文章情感。并且在合作机制之下,学生能够及时地将自身独立探究中存在或产生的问题在小组范围内进行共享,继而由小组中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同学帮助小组成员解决问题,以此切实地尊重学生探究环节中的主体性,使学生皆能在小组中得到探究效率的提高。
四、以阅读资源拓展创新阅读机制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是由一篇篇示范性较强的阅读文章共同构成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的阅读实践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忽视了阅读环节中学生的主体性,这使得学生常常难以在阅读体验中建立起对阅读内容的直接感知。为了进一步提高阅读环节对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辅助作用,教师应该以辅助学生的阅读理解为主,通过拓展阅读资源的方式在教学中构建群文阅读体系,使学生能够从多资源的阅读环节中更自主地理解阅读内容。
例如在《邓稼先》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自主地理解人物传记这一写作类型,使学生能够从写作结构上优化阅读体验,笔者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进行了阅读资源的拓展活动。在拓展后的群文阅读机制之下,学生能够从几篇相似结构的传记文章阅读中通过整合对该类型的写作形式进行整理,并对其中所传递的情感进行递进式的丰富。这种群文阅读机制下所产生的理解认知能够使得初中学生更好地完成对文章的自主阅读,优化学生阅读理解体验,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进阶并带动课堂有效性的切实提高。
五、以丰富评价主体创新评价机制
        在课堂中向学生提供有效的评价往往能够使学生在评价的反馈指导作用下更加客观地审视自身的学习活动,并由此完成学习活动中的查漏补缺,切实地建立起牢固的基础知识体系。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为了进一步优化评价机制的实效性,使其能够更好地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总结工作,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自主评价下进一步强化对自身不足的认知,进而在完善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认知。
例如在《老山界》这一课的学习活动中,笔者首先在课堂中引导班级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了理解,使其能够在自主阅读中对文章所表达写作情感与其中的红军精神进行总结与归纳,使其得出一个相对系统的答案完成对自身理解思维的整合。之后,笔者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了更加专业性的解读,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更加具体的理解答案。接下来笔者引导班级初中学生将教师引导下的答案与自身的总结成果进行了对比,并使其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自主的评价。在评价中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到自身在思考过程中的不足,进而使其对思维中存在的片面性产生深刻的认知,为学生未来的理解活动奠定基础,促成了教学效率的切实提高。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只有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将学生的实际学习特征与学习需求作为出发点,推动课堂教学内部机制的优化与创新,才能使课堂在整合作用之下真正地适应现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逻辑,促成整体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丹.浅谈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常见模式[J].神州,2016(11).
[2]王立娜.谈初中语文的创新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