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课程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7期   作者:曾亚兰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始终以联系的观点开展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
 
        曾亚兰
        湖南省益阳市丁香小学  湖南省  益阳市  4130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始终以联系的观点开展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推动教学课程的生活化,往往能够使小学学生在生活化的课程环境中真正建立起生活与数学内容的联系性认知,从而发挥出生活与教学内容之间相辅相成的作用,促成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素养的双向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加有效地推进数学课程生活化的进程,带动教师课程生活化效率的提高,教师应该首先结合教学实践做好课程生活化的应用意义与创新策略的教学研究工作,以此为课程的生活化实践提供理论性的指导依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生活化;应用意义;创新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完善与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及时地更新了自身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到了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仅仅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更应该促进学生的学习素养得到发展。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推动小学数学课程生活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生活与数学教学内容建立起具体的联系性的认知,从而利用生活化的教育模式辅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探究,并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看待生活问题,使其能够真正利用数学素养解决生活实践问题,促成学生知识应用素养的提高。为了更有效地推动数学课程的生活化进程,教师应该首先对数学生活化的教育意义与创新策略进行具体的研究。
一、课程生活化的应用意义
1.具象数学教学内容
        由于小学学生正处于数学的初级学习阶段,所以部分数学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抽象,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直接理解,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为了优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结构,教师应该通过具象数学教学内容的方式,在课堂中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提高学生的理解效率。为此教师即可以通过推动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方式,使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辅助下更加具体地认识数学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章节的教学实践之中,由于小学学生的几何概念相对较为薄弱,其对日常接触的长方形、正方形缺乏正确的认知,因此在实际学习中难以调动学习经验,不能自主地将数学知识进行具象化理解。于是笔者在课堂中通过向学生指出班级中存在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生活化的教学资源进行了观察,以此调动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数学知识以生活经验的方式具象化地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辅助学生更加快速地理解了这一课中的几何概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发展数学应用素养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联系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往往能够利用课堂环节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真正放置在生活环境之中,并通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的方式,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这一过程将引导并帮助学生真正建立起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性认知,使其能够在未来的生活实践中以数学的视角看待生活问题、寻找生活问题的数学解决方法,促成学生数学应用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位置》这一课的学习活动中,通过笔者在课堂中所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学生能够切实地在课堂中模拟利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直观地认识到数对相关知识在进行相对位置表达中所存在的便捷性与准确性,看到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传统解决方法的优化,从此间积累起了良好的位置知识应用经验,并形成了良好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为学生未来生活中利用数对表达相对位置的知识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生活化的创新策略
1.教学资源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为了实现具象教学知识的目的,辅助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活动,教师应该首先促成教学资源的生活化,对传统的教学资源进行变革。这要求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始终以联系性的目光看待生活实践中事物与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性,以此挖掘可以切实利用在课堂之中的数学资源,以此真正发挥出生活化教学资源的优势,实现具象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例如在《圆柱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课堂中首先向学生依次展示了班级范围内存在的圆柱形状的物体,如粉笔、保温杯等,并引导学生对这一系列资源的观察,使学生能够快速地建立起对圆柱这一几何图形的具象认知。之后笔者利用班级中的多媒体设备对课堂中可以呈现的生活化资源进行了扩容,使学生能够在生活范围中更多的圆柱物体中进一步深化其对这一几何概念的理解,为学生课堂的理解效率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教学情境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更直观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直接体验,促使学生的学习感知得到优化,促成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内化。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看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性,教师可以在推动教学生活化的进程中对教学情境进行生活化的创新,以此为学生创造出与生活实践相适应的情境框架,使其在框架之下进行数学知识的模拟应用实践,使其真正积累数学知识应用经验,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素养真正地得到提高与发展。
例如在《混合运算》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小学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混合运算相关的计算知识应用在自身的生活实践之中,让学生的应用素养得到提高,笔者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开展了生活化的活动,创设了模拟生活的实践情境。在情境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小组成员进行了消费者与卖家的人员分配,并在实践中将教师准备的教学道具作为情境框架下的商品,在课堂环节中开展了模拟生活中买卖活动的课堂实践。在实践环节中,学生能够切实地在模拟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购物过程中出现的价格计算问题,以此通过实际的应用实践将数学知识与自身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进而实现发展学生应用素养的教学目标。
3.教学实践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之中,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推动教学实践的生活化,以此使学生能够真正地立足于生活实际之中展开一系列数学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其在生活范围内展开数学探究实践,进而更进一步地将数学知识代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去,强化学生对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性认知,促成学生生活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常常通过设计生活化作业的方式,引导班级学生充分利用课后丰富的学习时间,引导学生真正地立足于生活空间之中开展了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以此强化了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的能力,促使学生深化了对数学与生活联系认知。例如在《观察物体(二)》这一章节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就设计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选择事物对其进行多角度观察的课后作业,对学生的课后活动进行了引导。这一引导模式能够使学生真正在生活中自主地选择生活资源,并开展观察物体的几何数学探究活动,这不仅让学生在课后时间利用具体的事物深化了自身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更使其在生活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模式,这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联系性认知,使其产生明确的生活化数学意识,为学生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奠定基础。
通过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课程生活化的应用意义与创新策略所做的研究,教师可以在后续的课程中以此作为理论基础,更加有方向性与针对性地协调教学中的教学环节,真正将生活内容与教学内容建立起具体的联系,从而发挥出二者相辅相成的作用,带动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裴海艳.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 亚太教育, 2016(4).
[2]方培. 新课程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误区探略[J]. 文学教育(中), 201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