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鹏,侯凯
烟台大学体育学院 264025
摘要: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严重影响高校传统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为保障“疫情”在家期间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水平,本文以烟台大学学生为“体医结合”同“互联网+体育教育”联动平台实践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研究表明,此“医-师-生”互动机制平台对学生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通过新颖的终端互动,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体育理论知识,并依据自身相应的能力水平更好的达到分层教学、适当提高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疫情,体医结合,互联网+,体育教学
在习近平总书记“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产学研多方面配合”的新型举国体制倡导下,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防控,态势趋于平稳。疫情爆发期间,正值我国学校寒假,导致高校学生停课家中。为保障社会发展和教学秩序稳定,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的口号及政策,坚持教学课程学习和疫情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锻炼身体,通过教师线上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防止疫情期间学生体质健康及心理健康出现滑坡。体育教育作为教育“五育”并举中重要的一个要素,在全国“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胁下,更应得到充分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身心健康、人格塑造、意志品质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欧美学者所提倡和推广的“Exercise is Medicine(运动即良药)”的概念体现了现代医学对“运动促进健康”这一观点的广泛认同。2016年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这必然给我国体育教育改革带来强劲的推动力。本文以烟台大学为实践范例,疫情期间构建高校“体医结合”同“互联网+体育教育”联动平台模型,建立校医疗机构、体育教师、学生的“医-师-生”互动机制。实时监测并调查“疫情”期间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及体育锻炼情况,通过联动平台有效缓解“疫情”期间学生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采用“因人而异”的线上医疗处方式体育教学,保持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同时灌输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重识体育,欣赏体育,走进体育,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对“体医结合”名词的解析,所谓“体医结合”,通俗的说就是体育科学和医学科学的交叉和融合。其实质是借鉴“整体医学”的理念,对慢性病患者提供体育手段和方法,实现医学的康复目标。两个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既体现在技术手段的相互借鉴,还包括思想、观念、目标等诸多方面的紧密结合,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1.研究对象
本文以烟台大学、聊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受访的35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以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在“疫情”期间体育教学方式的相关情况以及学生“疫情”期间身心健康情况及体育锻炼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专项调查烟台大学基于“体医结合”同“互联网+体育教育”联动平台的学生身心情况。
2.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烟台大学数字图书馆中的资料,搜集和本文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同时大量查阅、参考关于体医结合及运动健康相关书籍,为本研究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2.3 逻辑分析法
在对调查的数据和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演绎, 并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对建立新的体育教学方式提出一些构想。
2.4数理分析法
运用SPSS数理统计软件,在基于“体医结合”同“互联网+体育教育”联动平台效用的前提下,对比分析烟台大学受访学生“疫情”前后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指标变化,为本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对高校“疫情”期间体育教学方式的看法及态度
据调查显示, 79.55%的学生所在高校疫情期间开展了体育教学, 20.45%的的学生所在高校疫情期间没有开展体育教学, 绝大部分高校每星期/每班级体育教学时间都保证在一个半小时以上,60.21%的学生所在高校疫情期间开展体育教学是老师留有课后作业;61.97%的学生所在高校疫情期间开展体育教学的方式为线下教学或自学;82.39%的学生认为线上体育教学对不同体质水平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起到了提升作用,80.99%的学生更喜欢线下教学的体育教学方式,53.17%的学生选择:如果以后自主选择体育教学上课方式,会选择线上直播学习。绝大部分高校会进行期末体质测试,其中,少部分高校还会在体质测试中加入笔试以及动作技术评价;83.47%的学生觉得所在高校的考核方式得到的体测数据是准确的。
3.2 高校学生“疫情”期间的身心健康情况
据调查显示,“疫情”期间,25.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素质保持很好的状态;41.1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素质状态一般,33.4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素质及状态较差。据调查有16.81%的学生不会进行线下的体育锻炼,这些学生群体中约65%的学生会因为某个阶段的课程和活动而产生去运动的念头,但他们在坚持运动中遇到的问题大部分是场地时间、器材设备受限而放弃了体育锻炼,还有一些是因为自身身体原因以及“懒惰”思想而放弃体育锻炼的。总体看来, 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保持良好状态,能主动进行线下的自主体育锻炼,只有占比不多的学生被动的参与甚至放弃体育锻炼。
3.3 高校学生“疫情”期间的体育锻炼认知情况
据调查显示,60.78%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74.51%的学生在“疫情”期间能合理规划作息时间。83.19%的学生会进行线下的自主体育锻炼,他们运动的方式绝大部分是打篮球或者慢跑,运动强度普遍为中、低等强度,每次进行自主体育锻炼的时长为半小时到一小时或一小时到两小时,其中80.13%的学生进行自主体育锻炼的频率为每周3次以下,仅极少部分学生的主动体育锻炼周次数为5次以上。进行线下自主体育锻炼的学生中,大部分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途径为学校组织的体育课程。
3.4 学生对高校“体医结合”同“互联网+体育教育”联动平台认同情况
新冠“疫情”期间,烟台大学通过原体质测试数据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校医疗机构、体育教师、学生的“医-师-生”互动机制。学生在家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同体育教师、校医疗人员相结合,通过校医疗机构的诊断和体育教学部分的监督,实施科学的运动处方式体育教学锻炼,据调查表明。超过77%的学生通过联动平台有效缓解了“疫情”期间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75.4%的学生主动采用平台“因人而异”的线上处方式体育教学,保持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可见,通过此“医-师-生”互动机制平台能有效灌输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在线上重识体育,欣赏体育,走进体育,并达到终身体育的最终目的。
3.5 基于“体医结合”同“互联网+体育教育”联动平台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指标变化
随机抽取烟台大学受访学生,基于“体医结合”同“互联网+体育教育”联动平台的处方式体育教学,调取了部分学生疫情前及开学后两次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19年及20年体质测试成绩)。
将前后两次体测数据输入SPSS统计软件,进行成对样本T检验,得出以下结果(表1):
表1干预组球员干预训练前后体测数据差异性检验
成对样本T检验
成对差分 df Sig.(双侧)
均值 标准差 均值的标准误 差分的 95% 置信区间
下限 上限
1 19肺活量成绩 - 20肺活量成绩 -446.455 290.273 50.530 -549.381 -343.528 32 .000
2 19体前屈成绩 - 20体前屈成绩 -3.9333333 3.870050 .673689 -5.305593 -2.5610731 32 .000
3 19 50米跑成绩 - 20 50米跑成绩 .5727273 .5094560 .088684 .3920820 .7533725 32 .000
4 19跳远成绩 -
20跳远成绩 -21.606 60.302 10.497 -42.988 -.224 32 .048
5 19 1000米成绩 - 20 1000米成绩 25.515 63.672 11.084 2.938 48.092 32 .028
6 19总分- 20总分 -3.3651515 4.749366 .826758 -5.049203 -1.6810994 32 .000
表1中“19-20”表示2019年的体测项目数据和实施线上联动平台处方式体育教学后2020年的体测数据作对比。主要考察素质项目为肺活量、体前屈、50米跑、跳远和1000米。受访抽样学生的肺活量和1000米跑测试可反映出学生的耐力素质,体前屈可反映出学生的柔韧性素质,50米跑反映学生的速度素质,跳远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力量素质。由上述检验结果可知,经过线上联动平台处方式体育教学后,2020年的各项体测成绩均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应显著性水平指标Sig.(双侧)值均小于0.05,反映出重视线上联动平台处方式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和灵敏柔韧性素质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4.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体育教学方式也在逐渐变革,互联网、手机终端等方式的线上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对传统线下式体育教学模式起到了重大影响作用,通过线上处方式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不同体质健康水平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有了明显的改观,虽然调查的学生反映依然更喜欢线下互动式的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但线上处方式体育教学已经不可避免的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并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及影响。
“疫情”期间,无论线上或线下体育教学模式,主观能动性和“懒惰思想”因素依旧是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决定性因素。“体医结合”的线上处方式体育教学模式符合现代学生追求新颖、时尚、流量经济的特性,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锻炼方式、方法能尽量做到因人而异、分层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能更好的接受相适应的课程任务及考核要求。通过“医-师-生”互动机制平台还能有效灌输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在线上重识体育,欣赏体育,走进体育,达到终身体育、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
总之,在我国面临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下,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依托先进的科技、便携的手机终端及广泛的“互联网+”技术,必将引领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革新,我们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扬弃,汲取优秀的科技成果,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出努力,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未来,少年强、则中国强。
基金项目:烟台大学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许晓鹏,男,汉族,烟台大学体育学院 2018级运动训练专业在读 出生年月1999.11 山东省滨州人,主要从事体育教育与体育健康研究。
作者简介:侯凯,男,汉族,烟台大学体育学院 讲师,硕士,1983.10 黑龙江哈尔滨人,主要从事体育教育、体质健康及体育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