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莉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东街小学 山西临汾041600
摘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小学班主任在具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科学培养,确保能够对其进行合理优化,提升班级管理效果。本文综合探究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策略,分别从学生集体意识,主体地位,日常行为,民主管理机制,学生责任意识和作息时间制度六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希望教育人员能够更为高效的开展各项工作。
关键词:班级管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引言:
在小学阶段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学生行为习惯的科学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教育人员需要对其加强重视,确保能够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更为有效的培养,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明确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更为有效的培养,特此展开本次研究,希望能够有效推进我国现代教育事业发展。
一、提升学生集体意识
通常情况下,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水平,集体意识和班级班风对学生道德品质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果班级内部具有良好的竞争氛围,的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时,便会受到无形的制约和鞭策,进而确保学生养成品德高尚,奋发向上,严肃认真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等品质,基于此,班主任在具体实施养成教育时,需要对班风进行合理构建,确保学生具有更高的集体意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集体活动中,每个个体的重要价值,基于此,如果学生出现不良习惯时,班集体能够对其进行合理约束。新课程标准要求相关学校不断优化学生成长环境,对学生价值观念和情感进行科学培养,此时班主任需要合理建设班级文化氛围,并对其进行合理应用,确保能够对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影响,从而实现良好习惯的有效形成[1]。
二、保障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学阶段开展具体教育教学活动时,各种教学活动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基于班级特点和学校计划合理设置相关活动,使其具有一定的班级特色,在具体开展相关活动时,班主任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组织全体同学对其活动内容进行综合讨论。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需要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确保学生具有更高的主人翁意识,使其能够不断优化个人学习习惯。
三、合理规范学生行为
通常情况下,在中学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习惯养成教育是其相关工作的主要内容,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有效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班级文化是班级班风班貌的整体表现。
在开展具体教学活动之前,班主任需要和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合理规范,并对其劳动,卫生,课堂纪律,文明礼仪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班主任还需要在墙上粘贴各项标语,确保班级文化具有较高的指向性,对学生进行有效鞭策。如果学生行为习惯存在问题,班级标语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激励,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合理优化。
四、构建民主管理机制
通常情况下,在具体进行班级管理时,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难题和问题,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必须明确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共同商议班级内部的各项事务,为学生决策提供更大的权利。在具体实施班级管理师,评比活动和评价活动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最后,需要由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在具体实施学生评价,学生的参与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能够确保学生更高程度的接受评价,进而对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教育。
五、强化学生责任意识
由学生轮流担任班干部,确保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具有更高的责任意识,小学班主任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合理优化传统的班干部制度,科学创新班级管理体制,确保能够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进行更为有效的培养。与此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紧迫感,危机感和竞争意识,进而保证学生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建设[2]。通常情况下,轮流担任班干部可以实现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增强,确保学生在工作中具有更高的积极性,使其进一步明确班级建设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价值。
六、优化作息时间制度
科学制定作息时间制度可以对学生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进行合理规划,以此为基础,能够确保学生学习工作的条理性和计划性。教师在为学生设置课堂作业时,需要引导学生科学估算自己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从此以往,能够使学生更为精确的估算作业时间,进而使其对管理时间具有更为精确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安排时间,要求学生针对当天作业内容设置清单,以此为基础,能够确保学生安排作业的具体顺序。以此为基础,教育人员还需要和学生共同分析清单,探究进行每一项作业,需要花费的时间,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定时器,确保学生对时间具有更为深刻的认识,长此以往,能够确保学生学习具有更高的目的性,保障学生学习生活的规律性和条理性。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提升学生集体意识,保障学生主体地位,合理规范学生行为,构建民主管理机制,强化学生责任意识,优化作息时间制度能够确保更为高效的实施班级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科学培养,进而确保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更高程度的保障,合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推进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更高程度的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对教育教学活动提出的最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尹彩模. 浅谈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J]. 好日子, 2019, 000(016):P.1-1.
[2] 许惠颖, 王大为, 李静静, et al. 教师的班级管理方式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J].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8, 000(00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