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杰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障城中学 050300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是至关重要且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现学生道德修养的稳步提升。在初中德育课中,教师应当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其日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德育课;重要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中,教师也越发重视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在实际比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提炼出中华传统文化素材,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全面提升。
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德育课中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的,即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因而需要在各个不同的方面融入德育知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可谓是直接且深远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动作,尤其是在改造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隐藏着非常多有价值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德育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第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德育教育效果。全球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世界各国之间都在快速渗透和交流文化中,一些西方国家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与文化精神逐渐融入到我国中,与我国文化产生一定的冲突。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很多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一定转变,思想道德修养也出现一定的偏差。针对此类问题,就需要教师能够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学生适当的纠正,与学生一起进行自我调节和检讨,逐渐陶冶学生的情操,最终实现德育教学有效性的稳步提升。
第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爱国教育效果。在我国的民族精神中,爱国主义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内容。自古至今,爱国情怀始终都是人们格外关注的内容,爱国主义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选择,同时也是其他精神存在的基础所在。近些年,我国爱国情怀逐渐淡化,出现较多的恶劣事件。此时,教师就需要格外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领学生感受和体会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的方法
(一)灵活运用教材资源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就需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其中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无论是何种版本的教材中,都蕴藏着丰富、多样化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当前重新编辑过的教材,融入了较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谈及挖掘生命力量时,教材中就引用了古诗词中的内容,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讲解教师职业的过程中,引入了韩愈的明言明语,同时还连接到《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在涉及到“养护精神”的内容时,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有趣的探究情境,有的是学生学习如何制作茉莉花茶,有的学生穿着传统服饰进行经典诵读。
教师需要灵活利用这些多样化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积极探究融入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可以在德育课中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自己”这一课时,教材中就涉及到老子的名言警句,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拓展:“同学们,你们知道教材中这句老子的话出自哪里吗?这句来源于《道德经》的第三十三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认识别人、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只有一个人能够了解和认识自己,才是一个聪明的表现,而这就是老子所提出的精神修养。”教师需要恰当使用教材中现有的素材,同时还需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为学生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能准确把握文化内涵与精髓。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讲述自己了解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准确把握教育契机
初中学生正处于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需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关心国家、关爱社会,日益开阔学生的视野[1]。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从学生关心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一,在一些较为重要的节日期间,教师可以准确把握契机,在课堂中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并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2]。例如,在清明节期间,教师就可以开展一些与之相关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中加入“诗话清明”“史话清明”“礼话清明”等环节,带领学生感受芳春季节,学习我国与清明相关的优雅诗词,了解古人缅怀他人的优秀习俗,不断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家庭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第二,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外,还应当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3]。例如,学校可以配合教师的教学,在校园内开展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如讲解“二十四节气”等。
第三,将国内外重大时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提炼出来。在德育教育课堂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认真讲解近期发生的时事政治,并提炼出其中隐藏的文化素材,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感受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魅力。例如,在特朗普总统访华时,我国就提供了“国事访问+”的高规格的接待,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其夫人接待了特朗普总统以及其夫人,并一同逛宫殿、听京剧,场面非常友好与和谐,中华传统文化将两个国家联系起来。在讲解时事政治时,教师需要准确提炼出其中隐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取得更好的德育教育效果,那么就需要教师能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提炼出有价值的教学素材,同时还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实践活动,灵活利用时事政治素材,为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田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的实践探究[J].江西教育,2020(09):16-17.
[2]李桂秀.初中德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19):141.
[3]杜程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教学的实践探究[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教育理论研究(第八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3.作者简介:王文杰,1984年 2月生,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障城镇七狮村,男,最高学历:大学专科,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职务:教师,研究方向: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