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云亚
皖阜阳市颍东区正午镇遵化小学 邮编:23600
摘要:自新课改落实以来,素质化教育在建设的过程中就更加强调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这是符合时代发展呼唤的正确选择,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应当重点放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身上。对此,本文将以小学语文课堂建设为宏观视角,从阅读教学入手,以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为重点,分析当下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其自身的优势,阐述有效运用的方法,旨在帮助教师脱离多媒体技术运用的误区,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正确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媒体技术;阅读教学;应用分析
引言:
阅读教学自始至终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感知力的重要基础,其自身涉及到语文学科的方方面面,不仅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轨迹,同时也印证着未来的社会建设。这也就说明,阅读本身也具有多样性和发展性的鲜明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阅读设计就不能过于依赖书本上所列举的内容,而是应当注重对教学手段的创新,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充实课堂阅读教学的资源,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体验。
一、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不足
(一)使用过度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价值和作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至于语文课堂而言起到的是有效的辅助作用,但一些教师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却往往会陷入生搬硬套的误区,仅仅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复制到电脑上,没有结合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一些教师甚至过于推崇多媒体的作用,让多媒体完全取代传统的纸质教材,这就混淆了辅助工具和课堂主体之间的界限。而且,部分教师还会在课堂设计的时候,把自己的作用剥离出来,用音频代替自己的领读,用视频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但这种用画面表现出来的阅读教学,并不能真正和教师的言传身教相比较,远不如教师肢体语言来得更加亲切自然。以上这些也足以说明,许多教师都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陷入了过度使用的怪圈。
(二)喧宾夺主
多媒体技术给语文教学所带来的便利是显而易见的,但它自始至终都只能发挥出辅助教学的作用,并不能真正取代传统的教师教学。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建设的过程中,过分追求课件制作的质量和多样性,把丰富多彩的画面和视频增加到自己的PPT上,使得原本的PPT内容变得更加复杂多样,甚至会显露出花里胡哨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反而会让学生在长时间的感官刺激下产生审美疲劳,他们会丧失静下心来沉淀自己和探究课文本质的时间。这种喧宾夺主的设计方法,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最终降低语文课堂和教学质量。
(三)轻视沟通
阅读教学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传统的阅读教学大多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去摸索文章的中心阻止。但在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之后,许多教师就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为学生展示课件和PPT,为学生播放趣味性的视频,口述讲解的分量被大大削弱,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观众,而非倾听者和表达者。多媒体技术对沟通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教师没有把握好指导和播放的尺度,那么必然会违背语文教学的宗旨,也不能顺应数字化教育的基本发展方向。再加上,部分教师本来就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和制约,他们过去也并没有在阅读教学上付出很多精力,在多媒体技术的冲击下,阅读教学也很有可能被排挤到边缘化的位置。
二、探讨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从上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给语文课堂带来的影响是利弊兼有的,但如何扬长避短,避免问题的出现,就需要教师把握好运用的尺度和分寸,要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扎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对此,可以把多媒体技术的具体应用策略列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画面激发兴趣
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在展示图片和视频上所发挥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与课文的深度结合,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篇文章的过程中,由于全文都是对桂林风光的细致描写,并且也传递出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对此,教师就可以跟随课文的行文脉络,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为学生展示出桂林山水的具体景色。教师可以先在地图上标明桂林所在的地理位置,然后再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诗入手,重点讲解“甲”这一个字的意义,先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脑海里勾勒出桂林的美妙景象,在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就可以在电脑上播放出桂林的纪录片,先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观察桂林山水的秀美。而后,教师就要按照由山到水的顺序,给学生展示出桂林山峰的秀丽和险峻,在给学生展示出桂林水的蜿蜒朦胧。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配合文章中的文字,为学生讲解桂林山水的具体形象,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更加真实的体验感,同时也能让学生从课本出发,拓展自身的视野。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文章讲授完毕之后,让学生在私下自行搜索桂林山水的相关图片。
(二)推动技术与实践的结合
古代诗歌自始至终都是反映我国文化发展脉络和历史轨迹的重要积淀,其自身所传递出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都值得世世代代进行反复的研读和斟酌。但不可否认的是,古代的诗歌用词较为凝练,言简意赅,并且传达的思想也厚重深远,对于初次接触古诗词的小学生来讲,也必然是一项新的挑战和考验。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都较为匮乏,他们很难在阅读的过程中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古诗歌的中心主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当用多媒体的画面性特点,为学生展示出古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让学生受到情景的熏陶和感染。例如,在学习《赠汪伦》这一篇诗歌的过程中,由于李白想要表达的是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所以就以桃花潭水作比较,但学生并不能很快就从桃花潭水联想到真挚的友情。对此,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出李白与汪伦离别的动画,并辅之以悠扬婉转的背景音乐,这样可以把离别情景再现出来。在学生观看完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出诗歌内容[1]。
(三)用技术引导思想
从上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运用的主要弊端之一,便是学生并不能从复杂的影像中体会作者所处的历史场景。对此,教师就应当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把自己当做故事的主人公。例如,在学习《那火柴的小女孩》这一篇文章的过程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控诉,对卖火柴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惋惜和痛楚。但我国的小学生生长在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儿时的发展环境较为良好,所以他们在体会作者写作意图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瓶颈。对此,教师就可以在网上搜集相关的影视资料,可以是歌舞剧也可以是电影。并创设相应的课堂任务,向学生进行提问:“假如说你是画面中的小女孩,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的内心感受会是怎么样的?”,这种设问式的场景,能够让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把自己代入到角色中去,并激发出他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让他们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2]。
三、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带给语文课堂的影响是两面性的,如何将其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就在于教师如何把握好课堂设计的分寸,在于教师如何解读阅读教学和现代化技术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兴趣的引导,情感的结合,以及情境的创设,这三个角度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方法,整体上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坚持推陈出新的原则,既要反思传统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又要以辩证的态度去对待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周乃萍.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20, v.17(01):87-87.
[2]苏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青年时代, 2020, 000(006):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