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涵
深圳市福田区梅林中学
摘要:本次高中音乐课程改革,“音乐鉴赏”模块取代了以往的“音乐欣赏”,共有36个学时2个学分,成为面向全体髙中生的必修课。“音乐鉴赏”与“音乐欣赏”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其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却大相径庭。本文从“签”字着手,着眼于茉莉花的“芬芳”,从音乐、历史、文化三个方面探究其“芬芳”的意义,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音乐的美,学会从多个角度去评价音乐。
关键词:高中 “音乐鉴赏” 模块教学 课例评析
《现代汉语词典》对“欣赏”一词的解释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 其中的趣味。”“鉴赏”则是“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可见两者思维层次的不同。“音乐鉴赏”就是在欣赏的基础上将所听到的音乐与自己音乐记忆库中的积累进行比较、鉴别、评价。
一、高中音乐课程“音乐鉴赏”模块的内容标准
(1)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从中体验音乐美感,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增加对音乐的热爱,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2)能够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常见音乐体裁及表演形式,认识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3)欣赏中外作曲家的优秀音乐作品,感受和体验其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和时代风格;认识、了解不同音乐流派及其重要代表人物的生平、作品、贡献等。(4)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和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5)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线索和成就,了解西方音乐不同发展时期的简要历史。(6)聆听有代表性的通俗音乐作品,认识了解中外通俗音乐的发展简况,并能对其作出评价。(7)能够联系姊妹艺术或其他相关学科,对所聆听音乐作品的音乐风格、文化特征作比较,并进行综合评论。
二、音乐鉴赏教学课例分析——茉莉花的芬芳
选自花城版“音乐鉴赏”模块第四单元“音乐与社会”第一节“音乐的传播与交融”之“茉莉花的芬芳”。
授课年级:高一级,课时:1课时。
1.教学思路
本课从脍炙人口的江苏小调《茉莉花》着手,着眼于《茉莉花》的“芬芳”,试图从简单的小调中探寻简单背后的深远意义:
(1)“芬芳”的意义。“茉莉花的芬芳”包含着两层含义:一为小调《茉莉花》自身蕴涵的芬芳——旋律优美,曲调委婉,情感细腻;二为《茉莉花》在流传过程弥漫的芬芳——呈现出多姿的形象和迷人的风采。
(2)“历史”的意义。透过历史中的《茉莉花》一中国南北小调《茉莉花》,歌剧《图兰朵》的《茉莉花》,不同历史时期、在各种重大场合中出现的《茉莉花》,了解《茉莉花》在国内外舞台上所产生的影响和地位。
(3)“文化”的意义。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紧扣着音乐文化主线——音乐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形式,并在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发展,“稳定性”和“变异性”是音乐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特点。
2.教材分析
《茉莉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江苏小调,旋律优美,曲调委婉,情感细膩,流传在全国各地的唱法达几十种之多。这首小调在18世纪末流传到欧洲,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著名歌剧《图兰朵》,《茉莉花》香飘四海。近年来,《茉莉花》更以多姿的形象和迷人的风采频频出现在中外许多重要的场合中。本课以《茉莉花》的传播与交融为主线,通过对不同版本、不同表现形式的《茉莉花》的认识,加深对“音乐在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发展”的理解。
3.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对江苏小调《茉莉花》比较熟悉,但不太了解其他表现形式的《茉莉花》,以及《茉莉花》所具有的深远意义。高一年级的学生在生理上已基本发育成熟,在心理上,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急剧增强,自我意识逐步成熟,情绪体验也更加丰富多彩,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分析能力。本课从"鉴"字着手,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体验、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展开探究式的学习。
4.教学目标
通过对南北《茉莉花》音乐特点和风格的分析,了解音乐在传播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变异性”特点及影响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
(1)了解歌剧《图兰朵》与《茉莉花》的联系,熟悉并会唱江苏小调《茉莉花》的主题音乐。
(2)通过欣赏和了解不同音乐形式、在各种重大场合中演奏的《茉莉花》,知道《茉莉花》在国内外舞台上所产生的影响和地位,并能对“茉莉花现象”作出评价。
(3引导学生思考和体会。音乐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形式,并在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发展。
5.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对比感受,引导体验,启发思考,关注参与。
6.教学重点
《茉莉花》的传播与交融。
7.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加深对“音乐在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发展”的理解。
8.教学准备
(1)音频、视频资料。各种版本的《茉莉花》——江苏民歌、东北民歌、八只眼重唱、萨克斯版、歌剧《图兰朵》片段、张艺谋雅典申奥8分钟等。(2)多媒体电脑课件一份。(3)各种版本的《茉莉花》歌镨一套。(发给学生)
9教学过程
(1)《茉莉花》的芬芳
1)聆听江苏小调《茉莉花》。(背景图片:江南水乡乂江南姑苏州评弹义茉莉花)。
2)设问: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你对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印象,你会选用什么词?
3)设问:是什么原因让江苏《茉莉花》显得如此的温婉?〈环境、气候、方言等)
4)师生哼唱另一首不同版本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5)设问:两首《茉莉花》,一首节奏相对宽松,一首比较密集,为什么风格如此相似?
6)师生哼唱两首《茉莉花》的旋律主音,体会旋律的走向,明白:由于旋律骨干音、旋律的走向基本相同,落音完全一致,因此风格基本一致。
7)聆听东北《茉莉花》,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思考:风格的异同点是什么?(同:落音/内容;异:起音/拖腔/方言等)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8)归纳:①民歌在传播过程中具有“稳定性”和“变异性”的特点。②影响民歌音乐风格的因素有:方言、地理〈居住)环境、自然环境(气候〕、生活生产方式、历史文化差异等。
(2)歌剧《图兰朵》与《茉莉花》
1)聆听《固兰朵》主题歌,同时欣赏歌剧《图兰朵》部分剧照。2)简要介绍歌剧《图兰朵》的由来和剧情。3)欣赏歌剧《图兰朵》片段(视频)。设问:情绪如何?了解旋律中音乐“西化”的影子:“2 34……”(变异性)。4)欣赏歌剧《图兰朵》片段2(视频),了解音乐的相互融合性。5)归纳。大半个世纪以来,歌剧《图兰朵》成为世界歌剧舞台上演出场次最多的歌剧之一,而中国小调《茉莉花》也因此声名远扬。
(3)清香四溢的茉莉花
1)欣赏美国著名萨克斯演奏家Kenny G改编演奏的《茉莉花》,体会与江苏小调《茉莉花》的异同(异:调性的变化),加深对音乐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和融合的理解。2)图片、文字资料展示重大场合的《茉莉花》。(背景音乐:八只眼重唱组演唱的《茉莉花》)。3)欣赏张艺谋的雅典奥运8分钟宣传片段。4)畅所欲言。为什么在这么多重要的场合选择演奏《茉莉花》?“茉莉花现象”给了你什么样的感悟?5)归纳。《茉莉花》深受中外人们的喜爱,因为其香、其韵、其神来自民族、民间的土壤,这是她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生命力的根源。6)课外拓展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设想为某一个事件设计一种新的《茉莉花》音乐表现形式。(请写出具体的事件和表现形式)
一首简单的小调,成为一个国家的形象代表。《茉莉花》就如同一位文化使者,传播着中国音乐文化。同时,它也是开放的、动态的,在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融合和发展。相信明天直至永恒,《茉莉花》依旧芬芳,清香四溢!
参考文献:
[1]高中音乐有效教学方法策略研究 [J]. 肖游. 黄河之声. 2019(11)
[2]高中民族音乐鉴赏的教学方法探究 [J]. 邓永聪. 音乐天地.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