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荣俊
广西崇左市大新县五山乡中心小学
摘要:学困生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一直以来我们对学困生的关心和关注程度不够高,使得学困生不能得到有效地转化,而这种情况在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中尤为常见,影响到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高效教学实施,还需要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地强化对学困生的关注和关心,并不断地探索学困生有效转化的方法和对策,进而让每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中都能跟得上、不掉队。本文将就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学困生转化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索
积极地强化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信息技术教师要进一步沿着正确的教学改革思路指引,不断地强化对学困生的关注,同时积极联合其他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同行,进一步探索如何高质量的开展学困生转化工作,从而真正的让枯木逢春,让每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中都能跟得上、不掉队,进而助力学生信息综合素养的培养。
一、多种形式了解学情是前提
学情是学困生转化工作开展的最大实际,只有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对学情有一个全面化、具体化和透彻化的了解,才能结合具体的学情,制定具有针对性转化策略,给予学生差异化的指导,进而不断地提升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开展效益和质量,为学生尽早的脱离学困生行列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地运用多样化的方式,全面的把握学情,为后续的转化工作打好基础。其一,教师可以开展综合摸底考试。如教师可以将一阶段的学习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和归纳,并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设计摸底检测试卷,引导学生进行作答,而信息技术教师则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试卷作答情况,对每个学生的信息技术理论储备、个人计算机操作能力等进行把握。其二,问卷作答。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卷,并分发给班级中的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目前存在的疑惑、思想发展情况和目前的学习方法运用等情况。其三,一对一谈话。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依次和学生进行谈话,通过谈话来对每个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继而较好的把握学情,为后续的转化工作开展和实施打好基础。
二、制定有效转化计划是策略
当教师对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有了全面化和具体的把握之后,还需要教师结合总体的教学规划和不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地制定符合转化需要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学困生转化计划,从而为学困生转化工作指引明确的方向,铺好宽广的道路。而在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其一,计划要科学。所设计的转化计划,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并且要遵循学生客观的学习规律,同时还要做到中远期转化目标相互衔接,此外,还要对短期目标进行明确,为后续的转化工作指引方向。其二,针对性要强。在设计转化目标的过程中,要求针对性要强,如学困生A学习态度消极,教师在转化计划设计中就要首先引导学生摆正学习态度,学困生B学习基础差,教师在转化计划设计中就要积极地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内容学习等等,也只有转化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促进学困生快速地转化。
三、积极开展差异指导是关键
差异化的学习指导是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核心环节,只有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及时化、精准化和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才能积极地解除不同学困生的疑惑,进而有效地助力每个学困生的转化和提升。例如,在学习《无处不在的信息》小节内容时,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对学困生多一些关注和关心。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差异化的学习任务,在提问过程中多问学困生几个懂不懂、会不会,并耐心的给予学生指引,积极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各种疑难困惑,此外,还要积极地为学生设计差异化的作业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继而在教师精心的辅导性,助力学困生快速地转化。
四、全面发挥集体力量是妙招
要想进一步提升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开展效率和质量,还需要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地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组建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学困生帮扶小组,进而有效地帮助学困生开展学习,真正的助力每个学困生的发展和提升。例如,教师可以将班级前20名的学生和后20名的学困生进行结组,让优秀学生帮助学困生进行学习辅导,积极开展学习讨论,督促学困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同时,积极地帮助学困生提升学习自信心,继而在群策群力下助力学困生的转化和提升。
综上所述,积极地强化学困生转化工作,是当前背景下农村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地在学困生转化实践过程中总结转化经验,摸索转化规律,同时积极地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有效地了解学情,并根据学情制定有效化的转化策略,给予差异化的学习指导,有效地发挥集体的力量等,借助有效地方法和对策全面的助力学困中的转化,进而促进学生信息综合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娟勃.关于学困生转化的点滴感悟[J].新西部(理论版),2016(24):172+179.
[2]唐拓.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J].亚太教育,2016(2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