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瑾
陕西省西安市实验小学 710004
摘要: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符合社会与时代发展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即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教师们有了新的教学方向,也为之投入了时间与精力,尝试探索优化途径,也是本文即将探究的话题。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优化途径
自从笔者担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任课教师以来,陆续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课程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手段单一、侧重理论教学、教学目标不明确、与实际生活脱节等等,直接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进度,亟待改善。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也了解工作,还能站在专业角度提出优化途径,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课程地位亟需提升
即便是师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价值,但受应试教育长期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常年遭受冷遇,处于边缘地位,学校不重视,学生不关注。外在的大环境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心态,有的教师开始质疑自己的工作,消极怠工,敷衍了事,丧失了教学的激情。基于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要承担教学职责,做好教学工作,即便是无法改变外界的看法,也应该从自身做起,端正教学态度,提升课程地位,用实际行动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并燃起教与学的热火,师生携手推动教学发展进度。
如,在学习《开开心心上学去》这一课内容时,因为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一课,因此受到了笔者的高度重视,做足了课前准备工作:研读了教材、学习了优秀教师的案例、制定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即便如此,还是出现了学生走神,随意说话的问题,令笔者十分头痛,因为这是学生不重视课程教学活动,不珍惜教师劳动成果的表现。为此,笔者暂停了教学活动,陈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并要求学生好好听讲。在笔者的谆谆教导下,学生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端正了学习态度,学习行为有所改善,学习效率有所提升。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地位低下这一现实问题并从自身做起,尝试提升其地位,具体做法就是做足了课前准备,此外,教师也引导学生提高了课程重视程度,端正了听课态度。
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
落后、单一、呆板的教学手段不仅让学生新鲜感丧失,失去学习兴致,还会束缚教师的思维,阻碍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跟上课改步伐,引进新颖、趣味、多样的教学手段成为了优化教学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当然,教师应该明白,并不是每一种教学手段都能吸引学生,也并不是新的教学手段就能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学进度,还需要教师学会筛选,灵活运用。
如,在学习《家中的安全与健康》这一单元时,笔者一改往日的讲授习惯,邀请同事改编情景剧,将《玩得真开心》《吃饭有讲究》《别伤着自己》《早睡早起》这几课涉及的重难点知识用“演”的方式展示了出来,情节丰富,表演生动,因此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学到《大自然,谢谢您》这一课内容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萌生感恩自然的情感;在寻找自然的礼物中进一步认识自然。为了完成上述两个目标,笔者在征求了校领导同意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来到了附近的郊区,进入了自然的怀抱,寻找自然赠予人类的礼物,学会了感恩自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到《干点家务活》这一课内容时,笔者没有将教学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那就是帮助家长干家务并将干家务的经历和感想记录下来,一来是为了证明学生确实完成了课后作业,二来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或组织同事进行课本剧表演或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亦或是布置课后作业,将理论落实到实处,总而言之都是对旧有教学模式的一种革新,且效果显著,值得肯定。
三、教学目标单一明确
目标明确、单一才能确定教学的方向,不走歧路,不出问题,但就是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们经常出问题:有的根本不制定教学目标,或按着已有的经验教学或者随心所欲,没有目的;有的贪多,会在一堂课上制定多个教学目标,不仅增加了教学压力,还容易分散师生的注意力,无法深入完成每个教学目标;还有的就是教学目标不明确,经常“跑偏”,脱离教学方向,浪费教学时间。基于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不仅要制定教学目标,还要制定单一、明确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实施教材活动才有可能成功,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进度。
如,在学习《安全地玩》这一课内容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对游戏的安全意识和辨别能力,培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安全问题的关心与责任感。这一教学目标是笔者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得出的,因此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且目标单一、明确,有践行的可能性。同时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笔者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有视频播放活动,引出安全地玩这一主题;有案例分析活动,旨在提升学生思考与分析能力;有情景剧表演活动,学生是主角,由他们改编课本剧,参加表演,维护课堂秩序,凸显课堂主体的地位等等,上述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施教,因此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推动教学工作正常进度。再如,学到《心中的“110”》这一课内容时,教学目标是感受生命的珍贵;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与健康;提升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从上述教学目标中可以看出目标多,任务重,因此笔者将其分为了三个课时授课,分散了教学难度,且每个课时目标单一、明确,因此能集中精力攻坚克难。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发现忽视教学目标的制定或者制定的不合情理都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为此不仅履行自身职责,重视教学目标制定工作,还发挥教师素养,制定单一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教师同仁们提供了借鉴。
四、教学方向走进生活
课程必须植根于生活才会对学生有意义,教学必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才能发挥其价值,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应该是纯理论的知识,不应该是脱离实际的文字,而要具有生活化气息,能为学生提供服务,能引导学生正确生活,健康成长。
如,在学习《空气清新是个宝》这一课内容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空气质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也为了提升教学质量,笔者从学生熟悉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一禁止令谈起,将学生的思绪带到了现实生活中,引发了学生对现实的思考;其次,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触摸去摸窗台,树叶上的灰尘,去观察天空的颜色,去搜集网站上关于空气质量的数据,了解空气清新的价值,知道提升空气质量的措施,身体力行,成为环保小卫士。学到《父母多爱我》这一课内容时,笔者制止了大家“假大空”的描述,让学生从生活小事中谈及父母对自己的爱,将学生引导进了现实生活中,培育了其关注生活,感悟生活的意识与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向定位为关注生活,走进生活,即建立起了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联系,让生活实例进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走出教室,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由此优化了生活环境,让学生回归到了生活中。
综上,新时代,新气象,尤其是新课改的实施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教师们探索新的教学途径,针对问题提出改善的建议。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上述几点优化途径,以期能为教学同仁们提供借鉴,为教育教学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06).
[2]肖晨.把握课程方向适应教学新要求——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执行主编高德胜[J].福建教育,2017(35).
[3]阳慕伶.小学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