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文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第七中学 718500
楚汉之争向来是一个为人们所乐于讨论并研究的话题,其中对于主人公性格的分析也层出不穷,刘邦和项羽谁更能配得上“英雄”一词更是课堂上讨论的热点,甚至有不少人出于对英雄的同情而有了很多类似于“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的探讨。但是,历史永远没有如果,就人物性格来说,楚汉之争的结局更是没有如果,“性格决定命运”在一场鸿门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自古以来,对于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分析就从未停止过,一篇《鸿门宴》更是真切地反映了二人的性格特征:刘邦的机智与从谏如流与项羽的鲁莽及刚愎自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历史可以重来,项羽真的可以战胜刘邦从而一统天下吗?
《鸿门宴》的开篇就提到,项羽在进入函谷关后,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曾向项羽密言:“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听到这话,项羽的第一个反应并不是去调查曹无伤提供信息的真假,而是“大怒”。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他消灭的,而他又是楚王后裔,岂能容忍一个“市井小子”“欲王关中”;再说,此时此刻,项羽如果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那个脾气火爆的项羽了!这里一个“怒”字,就反映出来项羽轻信人言,轻率鲁莽的一面,有这样的性格,楚汉之争的结局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章的第一段还有一段插叙:“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这样鲜明的力量对比显示出项羽有战胜刘邦的绝对力量,二者一个威势逼人,一个岌岌可危,而战争的主动权统统掌握在项羽手中,可是,一场鸿门宴,却埋下了项羽悲剧命运的伏笔。
反观刘邦,当他得知项羽对自己起了杀心时,“大惊”,而面对张良询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时,他答道:“鲰生说我曰。”一个“鲰生”,既未提及建议者的姓名,又委婉地向张良表达出自己的失误,另一方面,“鲰生”之言是虚是实难以断定,很有可能是刘邦自己的想法,如此一来,刘邦就将自己置于一个满腹委屈的境地,引人同情。这个回答,将刘邦作为政治家的头脑和心计完全展现了出来。而“君安与项伯有故?”这小小一问,就足可见刘邦内心的疑虑,虽说张良是自己的谋士,形势也是万分危急,但时刻保持警惕与怀疑,慌而不乱,也足可见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谨慎、小心。
由此,鸿门宴的第一回合,刘邦性格上的胜利就已经体现了出来。
随后,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并且对项伯“兄事之”,“奉彘酒为寿”“约为婚姻”,他对项伯先拉拢,再以谎言为自己开脱、辩护,终于使项伯接受其蒙蔽。这一情节的发展变化,使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也就有了下文项伯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项伯“以身翼蔽沛公”的情节。
可项羽呢?他初闻刘邦“欲王关中”时,“大怒”,并准备率军消灭刘邦;而项伯为刘邦说情之后,项羽竟“许诺”这种前后态度的对比不难看出他暴躁易怒、骄傲轻狂、毫无政治谋略的特点。更有甚者,项伯轻易将军事机密出卖给刘邦,项羽不但不怪,反而轻信其言,这就注定他最终必定会轻易放走刘邦。更何况,项羽轻易说出告密之人,也足见项羽胸无城府的性格弱点。
再看刘邦,在见到项羽后,刘邦先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表明自己和项羽“戮力而攻秦”,同心协力,并且用“臣”来自称,放低身份;又说自己“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表明自己实力不如项羽;再把项羽对他的看法转到“小人之言”上去。这样,一方面谢了罪,一方面又把自己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其能言善辩、善于应变、工于心计的特点跃然纸上。
到这里,鸿门宴的第二回合,刘邦又一次战胜了项羽。而此时的项羽,早已放下了对刘邦的戒心,也将自己的悲剧命运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他出身高贵,因此他鄙视阴谋,重视大义。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破沛公”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占据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毁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刚愎自用、迷信武力的性格特点。
再看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张良对刘邦三次之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多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谓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出其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份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是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份之虞。由这些称谓可以看出,刘邦集团处处恭恭敬敬、低声下气,以臣下之身份,尽力满足项羽的自尊自大心理。
综上所述,纵使项羽具有“拔山之力”,可性格上的弱点却使他必定发出“时不利兮”的感慨,楚汉之争由于领导者性格的差异而最终导致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纵使历史可以重来,试问,以项羽的骄傲是否可以做到将刘邦真正看做竞争对手而对他提前施以打击?以项羽的骄傲,可否愿意在鸿门宴中以阴谋的手法将刘邦永远地定格于历史的那一刻?项羽是英雄,却缺乏帝王所必须具备的政治谋略与政治眼光,这就注定了他在以后的战争中必定失败的悲剧命运。
参考文献:
匡美娥. 性格决定命运——《鸿门宴》中刘、项形象对比分析[J]. 考试周刊, 2013, 000(068):15.
姚芳. 悲剧英雄——《鸿门宴》中项羽个性之探究[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2(3):104-107.
于娟.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J]. 新课程(中旬), 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