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低年级学生预习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2期   作者:刘涛
[导读]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往往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刘涛
        四川省自贡市汇南实验学校  四川省  自贡市  643000
        摘要: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往往缺乏自主学习意识,需要教师的带领和引导才能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以及学习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就小学低年级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能力;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学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思维能力为主,不能再片面地追求卷面成绩。课前预习对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既能够让学生在独立接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究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提高学习效率,树立学习自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预习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一味地依赖教师;其次要传授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最后要跟进学生的预习效果,并根据预习效果针对性地调整接下来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独立预习意识
        数学知识相对于文科类的知识比较考验学生的运算能力以及思维逻辑能力,同时学科知识的趣味性也不高,导致了有些学生既学不会也不愿意学。教师要认识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数学的学科热点,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如果能在课前完成对于知识的预热,那么在课上学习的时候就会轻松不少,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学意识。具体而言,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预习定义以及作用;然后告诉学生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并设法激起学生对于新授课内容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了解知识的欲望;最后教师要制定激励制度,提前制定几个小任务,要求学生去完成,并许诺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奖励。例如在学习乘法知识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项“魔法”,告诉学生“你们不论说几个几连续相加,老师都能瞬间给出答案,不信的话可以提问老师哦”。当学生发现教师能够不假思索的说出连续N个相同的数字进行连加的答案时,一定会充满了好奇,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就是“乘法”的魅力。借着学生们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预习任务,鼓励学生借助教辅材料,尝试主动去理解乘法相关的知识。
        二、帮助学生掌握预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帮助学生树立起自学意识的基础上,更要有意识地传授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实现高效预习。

众所周知,在数学学习中我们需要先掌握概念性的知识,例如加数、减数、和、差等都属于概念;然后再掌握法则、公式类的知识;最后通过针对性地练习来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提高熟练度。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时候,也不能脱离这一学习基本规律。第一,要帮助学生掌握笔记预习法。在阅读课本后,将教材中的概念性知识以及重点进行勾画标注,可以将自己的疑问和心得标记在空白处,在完成对教材内容的熟悉和梳理后,将这些成果摘抄整理到笔记本上,加深印象形成完整的知识成果。第二,鼓励学生尝试分析例题。教材中的例题一般具有典型性,而且配有详细的解答过程,学生在理解完基础定义以及运算法则之后,可以尝试独立完成例题,并验证自己的思路。如果解答正确那么可以继续尝试挑战更高难度的题目,如果出现问题遇到困难就及时记录下来,等到第二天正式上课的时候从教师的授课中寻求答案。第三、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在几何类知识中,许多定理和公式都需要进行推导,教师可以在课上给出学生思路,然后要求学生在课下通过圆规、直尺、手工纸等工具去剪一剪、拼一拼,完成对知识的推理思考。
        三、坚持核查学生预习效果
        学生预习能力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既需要教师在思路和方法上给予引导,也需要教师及时跟进,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果教师只是单方面地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而不重视学生的预习成果反馈,那么久而久之预习这一学习环节就会沦为形式。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课前所做的功课是否有效,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设置检验环节。例如在要求学生预习了“三角形”相关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在课前带领学生们做一个小游戏。教师首先在教室内划分三个圈子,分别写上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然后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小纸条,上面给出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最后学生根据已有的两个角的度数,推断出三角形的类型,然后走进属于自己的圈子。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相互核对,检查是否有学生做错了。通过课前小游戏,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在预习阶段,是否真正收获了知识。
        结语:
        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再一味地采取“填鸭式”教育。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背后是学生独立思维学习习惯的养成,从小引导学生独立认识、思考、解决问题,更够让学生在以后的成长路上更加一帆风顺。在具体教学实践,教师思想教育与方法教育并举,既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又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独立自主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方勇安.培养学生的小学语文预习能力分析[J].求知导刊,2018,(32):37-37.
        [2]赵治芳.关于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外交流,2018,(44):96-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