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汉字生命 走进学生生活——小学识字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2期   作者:练雪珍
[导读]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要认识常用汉字3000多个,
        练雪珍
        建瓯市迪口镇中心小学
         摘要: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要认识常用汉字3000多个,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庞大的识字量,所以识字教学中必须使用恰当的识字教学方法,才能使得识字过程情趣盎然,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感受汉字的魅力,走进学生生活。
关键词:识字   以趣激学   拓展渠道  巩固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小学识字教学要善于发掘学生身边的语言物质材料,充分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培养学生的识字习惯,采用多种教学措施指导学生识字,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地学”转化为“主动地学”。那么,在教学中要如何从儿童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出发激发识字兴趣,挖掘学生在识字上的潜力,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丰富识字方法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多管齐下,以趣激学。
        朱熹说:“教人未见趣味必不乐学。”兴趣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提出:“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培养孩子识字的愿望非常重要,对于孩子来说,有了兴趣之后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却是一种享受。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多管齐下,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1 .猜谜识字 ,活学活用
        在识字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猜谜游戏,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乐学的情境氛围中,使学生发现一些识字规律。如:双木不成林——“相”,人在云上走——“会”。又如“秋”字可设计谜面:左边绿,右边红,左右相遇起凉风,绿的喜欢及时雨,红的最怕水来攻。教学时,让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想一想,什么是绿色的?什么是红色的?什么喜欢及时雨?什么最怕水来攻?连起来一想,学生就猜出是“秋”字。再让学生回想一下是怎么猜出来的,猜谜语有什么窍门?同学之间交流体会,从而发现一些识字规律轻松识字。再如教学生自编字谜“哭”字时,向学生介绍编字谜的方法:抓住“哭”字的特点,(由三个部分组成,上面有两个“口”,下面的“犬”是狗的意思),有的学生就顺口编出了谜面:一只狗,两张嘴,摔了一跤流眼泪。学生在愉快的编字谜游戏中,既学会了新字,又巩固了旧字,做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可谓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除了课堂上老师出的字谜以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课下自己开动脑筋自编字谜,同学之间互相玩猜字谜游戏。如此简单而有趣的活动,调动了学生自学生字的兴趣,并能从中摸索到一些字理规律,提高了识字能力,突破识字难点,轻松识字。
2.歌诀识字,易学易记
        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一旦记住便难以忘记。平日教学中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如教学“法”、“丢”时,可先复习“去”字,再以旧字带新字,编成一句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再如教学“泡、饱、跑”等形近字时,编成儿歌:有水能泡茶,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在学生掌握了编歌诀的窍门后,也可让学生学着编一些简单有趣的歌诀来区分形近字。如:学习“清、晴、睛”等字时,我启发孩子们模仿上面的方法编歌诀,孩子们很快就编出了:有水能清洗,有日天气晴,有目眼睛亮。如此一编,学生易学易记,印象深刻,妙趣横生。
3.故事识字,想象记忆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把生字编成一个故事来学,如,一根骨头掉到了水里,这就是“滑”字。一个人走路走累了,正好看到路边有棵树,她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下,这个字是“休”。再如,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把耳朵贴在门上听,这就是“闻”字。这样学生运用想象,让字在脑海里如动画演出来,就容易记住生字,并能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4.字画结合,具体形象
        具体的画面可以把汉字这种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如,教学“游”字时,可出示一幅游泳的图画,学生借助图画很容易就认识“游”字,并了解这个字的意思。再如:教学“封”、“信”时,出以出示“信封”或“一封信”的图片,孩子们很直观地理解了这两个字的含义。
5、利用视频,自主识字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传播媒体不断涌现,我们可利用视频教材,通过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诱发学生识字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从教学课件中,掌握识字规律,自主识字。如在教学“春”时,先出示三个小朋友在阳光明媚、杨柳依依、草绿花红的环境中游玩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形象感受春的气息。接着,使创设的情境与“春”字建立联系,把“春”分解成“三”、“人”、“日”三个部件,再让学生根据画面编儿歌,“三个小儿乐悠悠,红日晴天去春游”,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下形象识字,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拓展渠道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识字教学中,也应该开放学习空间,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渠道识字,不断扩大识字量。
1.在学校和班级中营造识字氛围,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内的标语、宣传栏、黑板报或自己的学习用品、书刊杂志,从中寻找熟字朋友;课间时常和学生一起做“生字开花”、“词语接龙”游戏;在班级的板报上专设“汉字百花园”专栏等等。浓厚的识字氛围萦绕学生的学校生活,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巩固了识字成果。
2.鼓励在家庭和社会中识字。
        利用家长会大力宣传识字教学目标,动员家长密切配合,在家庭中创设识字氛围。比如和孩子一起给家中的物品、摆设贴标签,在指导认识生字后,和孩子一起做“找朋友”游戏,把认识事物与识字相结合;看电视、书报时有意识地让孩子读一段,不认识的字及时记下并给予热情指导和帮助,把识字和阅读紧密结合;带孩子走出家门,有意识地询问孩子认识哪些字,不认识哪些字,并鼓励学生记写生字,主动记忆,把识字和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周围事物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与帮助下,广泛搜集字谜,自创字谜,自创自编识字顺口溜,增强识字的趣味性,也在识字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抓住契机,融入阅读
        学习了《狐假虎威》、《纸船和风筝》这些故事后,学生对寓言和童话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可及时地指导学生读《列那狐的故事》、《木偶奇遇记》、《安徒生童话》等。这样不仅巩固了学过的生字,增加了识字量,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促进习作,巩固运用
        学生进入一年级学习写字后,就可以开始练习写作。从写词开始到写句,从写一句话到写两句、三句,再从写几句到写一段、两段。要求写一个词要写正确,写一句话要写完整,写一段话要写通顺,不会写的字不要乱写,可以用拼音代替,也可以请教别人或查字典解决。写话的形式力求多样化,可以有看图写话,写日记,摘抄优美语句等。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在写话的过程中,巩固了学过的生字。不会写的字,想办法写正确,又学会了新的字,从识字方面来说,写一遍比读一遍记忆的效果更好。识字、写作相互促进,识字能力、写作能力共同提高,一举两得。
总之,小学识字教学应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与乐趣中,让一个个汉字,化为一个个有个性、有生命、充满智慧的的精灵,进入孩子们的世界,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参考文献:《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师教学用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