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孩童的视觉走进文本——《荷花》文本解读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2期   作者:李晓妹
[导读] 《荷花》是一篇传统课文,

        李晓妹
        四川省营山县行知小学  637700
        摘要:《荷花》是一篇传统课文,如何将传统课文读出“新”意,是我要重点思索的问题。于是我去重读《荷花》及相关背景资料。希望能找到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孩童;视觉;荷花
        在一则资料中,我看到《荷花》一文出自叶圣陶先生的散文集《一个少年的笔记》,“少年”两字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说起来,有点贻笑大方,我一直对文本中的“我”有误解,因为本文的作者叶圣陶先生,在我的心中一直是老爷爷的形象。但,从这个背景资料,我知道了,这是他少年时的作品,说明他当时是以孩童的视觉在观赏荷花。
        于是,我重读文本,想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印证线索,这一读才发视,原来,文章中处处透着作者是孩童的信息。开篇第一自然段“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这里的一个“玩”字和一个“跑”字,就明显地告诉我们,当时作者还是一个天真烂慢的孩子。一个孩子到公园,他是不会老老实实地散步的,他一定是蹦蹦跳跳,东跑跑,西跑跑,看到什么都觉得新奇,一花一树,一草一木,在孩子眼里,都变成了精灵,他会与之对话。一个“玩”字瞬间为我们打开了孩子的视觉,让我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孩子在公园里蹦跳、玩耍的画面。这个“跑”字也是孩子才有的行为举止,成人一般不可能有这样的举动。作者一闻到荷花的香味,就赶紧跑去,说明作者非常喜欢荷花,这里可以让学生用“一……就……”的句式说说自己喜欢的事物,比如可以说说自己喜欢的食物,“我一闻到烧烤的香味就流口水”;喜欢的人,“我一看见妈妈,就扑进她的怀里。”;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一拿起书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还有同学们都喜欢上体育课,可以说“一到体育课,同学们就欢呼起来,像一只只小鸟飞向操场。”……这里的说话练习,不只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更重要的原因是让学生体会作者喜欢荷花的心情,为理解下文做铺垫。
        接着我们读第二自然段,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在写荷叶时用了“挨挨挤挤”这个词,以此来表现荷叶多而密的特点,表现荷叶多而密的词有很多,比如“密密层层”“层层叠叠”等,而作者用了非常动感的词语“挨挨挤挤”,一下把荷叶写活了,让我们感觉荷叶像一群顽皮的孩子,在那里你挤我碰,画面立刻活了起来,所以作者后面有“活的画”这种说法。“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是本文的理解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但跟随作者的孩童视觉走进文本,以一个孩童的心理去理解课文,这个难题瞬间迎忍而解。
        我们接着往下读: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作者在此用“冒”,不用“长,钻,露……”等词语,也是因为作者是一个天真的孩童,以孩童视觉来说的,在作者眼里,荷花也好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好像在与荷叶捉迷藏,开始藏在密密层层的荷叶底下,突然顽皮地从荷叶间冒出来……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用词的精妙,我曾经在课上让孩子们表演式朗读,男生当荷叶,一边读一边“挨挨挤挤”,女生当荷花,从这些“荷叶”间冒出来。学生瞬间变得情趣盎然,课堂一下“活”起来,这不也是一幅“活的画”吗?接下来作者写了荷花的三种姿态,语言也很儿童化,比如“花瓣儿”“花骨朵儿”,这两个儿化音要指导学生读好,不只是因为这是一个教学要求(见课后题),还因为读好这两个儿化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并学习作者童趣蛊然的语言表达方式。

[根据教材要求,此处要对孩子进行写作训练(见单元训练要点和课后小练笔)本单元习作是写一种植物,这里让学生模仿作者写荷花的方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就是连用三个“有的……”写出一种植物的三种姿态),这是在为本单元的习作做准备。以我们以往上这课的经验,学生在仿写时,会生搬硬套,直接将“荷花”改成“桃花”、“李花”什么的,毫无创新,有的甚至“嫩黄色的小莲蓬”几个字都不知道去掉,为了避勉这种小“尴尬”,可以在仿写前,先让学生对作者描写的三种荷花姿态进行改写,除了作者使用的排比修辞手法,还可以加上比喻,拟人等。先让学生看插图找到这三种姿态的荷花,然后一边观察一边展开想象来写。写观察类作文,一定要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写,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去想象,不能让他们凭空想象,这样学生要么写不出来,要么胡编乱造。(我在我们班试着这样写了一下,结果发现学生这样写:有的荷花很害羞,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很大方,把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好像白色的莲花床上躺着一个金色的娃娃。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好像有一个孩子马上要从妈妈的肚皮里跑出来……孩子们给了我惊喜,我趁势让学生们再看看图,写一写荷花的其他姿态,结果却发现,学生半天下不了笔,却实,如果从开放的角度去写,学生再无姿态可写,因为作者写的三种姿态:半开的,全开的,未开的,已经将荷花的万千姿态尽收其中,再无别的什么了。于是,我让学生从别的角度来写,不再写荷花的开放姿态,从她的“高矮胖瘦”,从她的“体态丰姿”来写,高的说她“亭亭玉立”,矮的写她“低头含羞”;胖的说她“雍容华贵”,瘦的说她“纤巧可爱”,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后来写出了“有的荷花高高的,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荷花低着头,像一个含羞的小姑娘,有的荷花长得胖胖的,看起来应该每天吃得饱饱的,而有的荷花则纤巧可爱,我想她应该比较挑食……”孩子们的想象还蛮生动可爱的)
        我们接着往下读,看看还能从哪些地方找到作者的“童心”,我的视线来到第4自然段,“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这一句描写的是满池荷花在微风中摇摆的场景,但作者以孩童的语言来描写,瞬间让我童心泛滥,我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和满池荷花一起翩翩起舞。我也进入了一种如痴如醉,如梦似幻的境界。这就是儿童化语言的魅力。它让满池荷花“活”了起来,让这一池荷花成了一大幅“活的画”。后面的“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更是把我们带入童话般的世界,再次让我感受到作者那颗天真烂漫,充满无限想象力的童心。当学生读到这儿时,可以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维想象,还有哪些小动物会过来和“我”分享(记得我以前在上这课时,让学生接着想象,学生想到了蝴蝶,青蛙,蚂蚁等小动物,说蝴蝶飞过来,让我欣赏她的舞姿,还要和我比美;青蛙跳到荷叶上,呱呱呱地叫,好像要给我伴奏,让我再跳一曲;蚂蚁爬到我的花瓣上,把我的花瓣当作它白色的小床,躺在上面睡大觉……)有了作者童话般的想象做铺垫,学生想象的闸门一下打开……原来,只要引导学生用孩童的视觉看世界,一切都会变得如童话般美好。我想这篇课文之所以经典,经久不衰,就在于它诗一般的儿童语言。正是因为作者这样充满诗意的语言,才将我们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中,让我们如痴如醉,欲罢不能。
        名师王菘舟曾说,对于那些语言优美的文章,“读”是唯一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语言,在读中学习写作。现在,我用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的话来作为我这次文本解读的结尾——语文的基本功能是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参考文献:
        【1】冯齐林.深度研读·多元解读·激发想象——让师生一起走进文本[J].新课程教学案例,2009,000(010):29-30.
        【2】杨平.聚焦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以苏教版《荷花》为例[J].小学生(下旬刊),2018(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