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2期   作者:李木妹 肖经渊
[导读] 鲁迅先生的《祝福》,通过描绘了祥林嫂生平中个性的变化来反映现在的社会形势,
        李木妹 肖经渊
        广州工商学院 美术设计系2019级视觉设计B1班 广东 广州 510850
        广州工商学院 基础部军事理论教研室 广东 广州 510850
        摘要:鲁迅先生的《祝福》,通过描绘了祥林嫂生平中个性的变化来反映现在的社会形势,展示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同时也揭示了以祥林嫂为代表的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祥林嫂;性格;形象
        《祝福》是鲁迅先生代表作之一,也是鲁迅先生笔下《彷徨》中的第一篇,具有非常高的现实主义精神价值。《祝福》是鲁迅先生于1924年创作的,当时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萌发期,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科学”口号就是为了推翻存在中国几千多年的封建礼教气息和根深蒂固的迷信色彩,这也是小说中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本源头。
一、相貌端正--吃苦耐劳的祥林嫂
        祥林嫂“大约二十六七,神态虽然不好,但却淡淡泛着红”“样子周正,四肢强壮,看着顺眼,很像是一个勤勤恳恳的人”,这些形象的描绘,写出了祥林嫂具备在大户人家做工的条件,后面也证明了祥林嫂能力确实出众,做工强度简直底得过一个成年男子,连一向吝啬的鲁四老爷都觉得满意,将她留了下来,面对年底时的粗活重活,也毫不懈怠,一人担当,从不添短工,以至于其他人都羡慕鲁四老爷家“万能”的女工。这说明了祥林嫂的爱劳动、能劳动和对工作的不挑剔,从侧面也反映出了祥林嫂对现在生活的满足。
二、从一而终--奋力反抗的祥林嫂
        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具有鲜活的反抗精神,但这些反抗精神在封建社
        会的压迫下却显得微不足道。“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一种精神枷锁。祥林嫂逃出来在鲁四老爷家唱工期间,祥林嫂的婆婆硬是将祥林嫂给绑了归去,他们对招架的祥林嫂既“抱”又“拖”还“捆”,完全不顾祥林嫂个人的感受。他们敢这么做的原因正是因为封建礼教中“生是人家的人,死是人家的鬼”的“夫权”思想。祥林嫂为了严守心中的贞节牌坊,在再婚时不惜撞香案角来表明自己对丈夫的坚守,但还是禁不过被变卖的事实。在举行完婚礼之后,祥林嫂依旧反抗不了被打的命运,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对于婚姻是不满的,是不愿意被卖到自己的第二任丈夫的家里。虽有反抗,但还是逃不过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制约。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封建制度的束缚下妇女是没有一丝地位可言,命运何其悲惨。
        小说中卫老婆子在对太太说祥林嫂的遭受时,并没有感觉有太多的情绪,这说明了在封建社会上这种事情是数见不鲜的,而且,在同为需要遵从“三从四德”的环境下,卫老婆子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不见一丝同情,好像是在诉说着一件极其平常的事,话语中又带着对祥林嫂行为的不屑之情,是在把别人的悲惨命运当作自己快乐的源泉,表现了封建社会下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这也与鲁迅先生想要叫醒“铁屋中沉睡的人们”的主张一致。
三、家散人亡--无路可走的祥林嫂
        当祥林嫂第二次站在鲁四老爷的堂前时,她已是一个失去两任夫君、一个儿子的令人同情的未亡人。仍然是夙昔的那个化装,但她两颊上赤色已经消失了,目光也没有先前的那种精神,四肢也没有夙昔那样灵活了,只是口齿伶俐的讲着她儿子阿毛的事,以至于全镇的人对她说的话都能倒背如流了,一听到她讲话就觉得厌烦,甚至有的人拿孩子来嘲笑祥林嫂。鲁迅先生对小镇上的百姓有着极深的见解,或者说是对当时的人们都有所了解,他们亦是如柳妈一样是个受封建礼教压迫的可怜人,愚昧和麻木是他们在面对这个时代的唯一本领。


        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再一次回到鲁家唱工时,鲁四老爷厌倦她是一个死过汉子的未亡人,觉得她毁坏风气,连祥林嫂最长于的敬拜准备也不让她参与。也是这些,让祥林嫂再一次明白了自己是不会被社会所认可的,才出现了后来祥林嫂把捐门槛当成是唯一的救赎,在连唯一的救赎也没有希望的时候,祥林嫂的精神达到了崩溃的地步。
四、衰弱不堪--沦为叫花子的祥林嫂
        “我”在河畔遇到祥林嫂时,觉得祥林嫂是我在鲁镇所见过的所以人当中变化最大的。不到四十岁的年龄“头发全白,面庞黄中带黑,一手拿着一个空破碗,一手拿着一根下端开裂的竹竿,间或一轮的眸子,只能表现她还是一个活物”,从这可以看出现在的祥林嫂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麻木不堪的活僵尸。在柳妈的好意提醒下,祥林嫂拿出了自己历年来储蓄的全部工资,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认为这样就能融入社会,就能得到人人的肯定,这时的她神清气爽,眼睛也变得炯炯有神,安心地去拿祭祖的羽觞和筷子,但好景不长,神明似乎并没有眷顾她。在众人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下,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祥林嫂,最终承受不了这样的痛苦,成为了一名乞丐。这还没有结束,在临死前,祥林嫂却还是希望能够在天堂里遇到死掉的他们,希望她能和死掉的一家人再碰面。在没有遇到我之前,她对是否能在阴间团聚的问题虽然表面上是怀疑的态度,但内心却是相信的,面对我说不清的回答,她并不甚在意,但更加坚定了地狱能团聚的想法。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命运与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认识有关,个人的软弱与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最终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
        五、不甘命运--奋起反抗的祥林嫂
        我在离开鲁镇五年后再重返鲁镇时是带着“知识分子”的光环重现在世人眼前,带着先进知识的我无疑成为解答祥林嫂心中疑惑的唯一解惑者。祥林嫂在临死前向我询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在经历了一次次的绝望之后,祥林嫂唯一的希望就只剩下死了,她发出的对灵魂的考问,反映了祥林嫂不堪容忍现实的欺压,敢于抗争的精神品质。
        对于人逝世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问题,祥林嫂是非常矛盾的,祥林嫂一方面是非常希望在死后能够见到自己已故的亲人,另一方面她又非常害怕见到自己的亲人,在这矛盾的交织中,祥林嫂毅然决然的向我提出了问题,此时的祥林嫂是害怕、紧张的,但又是勇于反抗命运的。
六、被封建礼教毒害的祥林嫂
        《祝福》一篇中,无论是鲁四老爷、鲁镇上的人们还是接受过新思想的我都无一不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其中影响最深的就是祥林嫂的婆婆和柳妈了,祥林嫂的婆婆对祥林嫂具有绝对的人身支配权,以至于祥林嫂在面对被卖的情况下连反抗的权利都没有。文中一开始说柳妈是一个善妇女,食斋,不杀生,但在面对死了两任丈夫的祥林嫂时却是叫她主动去死,这样的反差不可谓不大,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柳妈有如此大的变化,归根到底还是封建礼教中贞洁观念造成的,他们认为一个女人一生中只允许嫁给一个男子,即使祥林嫂是被迫改嫁,但她嫁了两次却是事实,柳妈在明知捐了门槛也无法洗清祥林嫂身上的罪时还让祥林嫂去捐门槛,可见她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很深。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封建色彩极深的社会,但我们在鲁迅先生笔下却没有看到一个与封建有关的字眼。小说是以祥林嫂这个主要人物的性格来反映社会的状况,祥林嫂是勤奋的、淳朴的、顽强的,但又是一个被封建礼教禁锢的受害者,是千千万万农村劳动妇女的一个。鲁迅先生用极为平淡的语气来描写描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用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来批判封建礼教,以此来彰显反帝反封建的紧迫性。

        参考文献:
[1]王侯香 浅谈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02)
[2]朱春林.浅谈《祝福》的语言魅力[J].学语文.2020(02)
        作者简介
李木妹(2000—),广东肇庆人,2019级本科生,广州工商学院美术设计系,研究方向:视觉设计。
肖经渊(1983—),江西吉安人,硕士,广州工商学院军事理论专任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设备工艺调试工程师,研究方向:军事理论,习近平强军思想,大学生国防教育,数理化教学,马克思,创新创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