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桦草
绍兴市上虞区谢塘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我们更深刻体会到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班本课程不仅能丰富教育教学的方法、形式和手段,拓宽教育的空间,而且对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策略展开论述,让班本课程充满生命力。
关键词:小班幼儿;班本课程;充满生命活力;策略六步曲
一、班本课程在幼儿园课程教育中的意义
1.班本课程的含义
“班本课程”是园本课程的一部分,班本课程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实际情况,围绕幼儿的兴趣、问题展开,反映的是教师、幼儿之间真实的学习、探索的过程。班本课程的建构是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中、在教师之间理念的沟通中、教师不断地学习和尝试中进行的,无论是互动还是学习和尝试都是动态的,在动态中才能建立起班本课程的框架和理念。
2.班本课程的价值
(1)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班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利于保证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幼儿个性发展需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同时班本课程更为生活化,具有真实性,能为幼儿营造良好、轻松、自由的体验氛围,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在对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增加了自身与幼儿周围环境的互动,深化了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提高了课程开发的意识和实践参与。在完善班本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反思和改进,优化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增加与同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自身的专业形象。
(3)提高家长参与课程的积极性
班本课程成为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家长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家长更加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体验,提高家长主动提供课程资源的意识,加深了家长对班级课程的的认识,提高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班本课程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班本课程”虽从属于园本课程,却又完全不同于“园本课程”。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会存在以下问题:1.如何辨别有价值的兴趣点作为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如何有效推进课程的行进路线,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充满生命活力的班本课程实施策略“六步曲”
要想班本课程充满生命力,必须基于本班的情况,符合孩子的发展特点,源于本班幼儿的兴趣内容,围绕“兴趣、问题”展开,发现兴趣点,支持学习,探究兴趣的根源。由于所带的是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有意注意水平低下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同时小班幼儿又处于语言、观察、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而在开展班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第一步:关注兴趣 识别价值
假期后的一天,俩娃带来了喜糖和同伴分享,孩子们的注意力瞬间被这些吸引了,于是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这个棒棒糖我吃过的,很甜的。”“这个棒棒糖上面还有小猪佩奇的”“我这个是葡萄味的,你是什么味的?”等,教师关注到孩子对糖果产生了兴趣于是进行了思考:
1.个别兴趣VS共同兴趣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发现,糖果虽有个别孩子带来的,但在分享中受到了大部分孩子的兴趣,从而引发了大家讨论。对于孩子来说糖果有着很大的诱惑力,它精美的包装、奇特的外形、各异的口味,都显露出浓浓的诱惑,成为了大家共同的兴趣。
2.独立发展VS深化服务主题
在《甜甜的年》主题活动下有一些关于糖果的活动,但基本都是独立、单一的活动,只简单让孩子感受到年味里有甜甜的糖果。而把《糖果》作为一个班本活动开展,既能使主题得到延伸,又能丰富和深化主题内容,获得更多经验。
基于以上几点思考,我们关注这是孩子共同的兴趣,并且能够在活动行进中可以更好的深化和服务主题,同时无论是从孩子还是从家长角度来说糖果都是常见的资源,围绕“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目标,审视糖果是有价值的活动,可以进行班本活动开展。
第二步:迎合需要 家园携手
当天晚上为满足幼儿探究糖果的兴趣。给幼儿布置了一个任务:和父母去参观糖果店,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糖果观察,并将自己的发现表述,家长记录。在孩子们的感染下,家长都非常支持这一活动,带着孩子一起去寻找各种各样的糖果,还用文字或画画的形式进行了记录。又如在孩子想知道“糖果是怎么做出来”的时候,我们邀请了妈妈进课堂的活动,为孩子现场制作棉花糖的展示,让孩子直观、近距离地了解了棉花糖的制作方法。
分析:事实上在躁乱期过去之后,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探索期,探索将带给他们更多的经验。
教师就孩子对糖果的好奇,正确引导幼儿主动观察、反复思考问题。案例中教师联合家长力量,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甚至发展。
第三步:呼应需求、共生智慧
第二天,孩子们把糖果店买的糖果和记录表带到了班级,教室里传出了叽叽喳喳的快乐声。“我发现了糖果店里有很多棒棒糖,有的是软的有的是硬的”“这是QQ糖,和我的小名一样,软软的黏黏的”······这一天孩子都在观察、讨论糖果,痴迷于糖果中。
分析: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使他们得到充分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活动中,幼儿围绕“糖果”进行观察和发现,并通过与教师、家长、同伴的交流和互动来感知。在师幼、亲子、幼幼的多维互动中,孩子分享着共生的智慧,体会着发现的乐趣。
第四步:营造氛围 拓展共鸣
为了让孩子在身临其境的糖果世界中学习和探索,我们和孩子、家长一起收集各类糖果、糖纸、糖盒,并布置在教室的每个角落。并且将各种特征不一的糖果放在篮子里,供幼儿去观察发现。“棒棒糖上面是圆圆的,下面还有一根棒子。”“这个巧克力像金币。”“它是彩色的,小小的一颗一颗。”等等,从观察中,孩子们发现了原来糖果的形状是不一样,有的是圆的、方的,有的像铃铛,有的是爱心型的,就连棒棒糖也有很多不同,有的像彩虹的,有的是圆圆的像小球,有的是米奇型的,还有照片棒棒糖,真有趣。孩子们在观察中发现了很多的“新大陆”。我们还把孩子参观糖果的照片张贴在教室内,供孩子和同伴一起欣赏,在欣赏之余激发孩子的共鸣。
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案例中在班本《糖果乐》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创设恰当的环境,提供适当的材料,为孩子营造了一个糖果世界,激发了起幼儿的兴趣。
第五步:捕捉真“问” 激发深“探”
在糖果品尝活动中,孩子吃着自己喜欢的糖果,互相议论着说“我的糖放在嘴巴里嚼一嚼,糖果就没有了。”“嗯嗯,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嘴巴里有口水”。“呀,你们的舌头怎么变成这样了?”“菁菁、阳阳的舌头怎么变成变成红色、绿色了啊?”“我就吃了彩虹糖嘛,难道是彩虹糖的颜色吗?”究竟怎么回事呢? 听到孩子这样好奇的声音,于是我就顺势提问“糖果怎么会不见的呢?”“石头怎么变色了”这两个问题。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两个小实验,第一将棒棒糖放进透明杯子里,看看会发生什么呢?第二个是彩虹糖变色的实验,舌头里的颜色怎么来的呢?我们把彩虹糖放在水里。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杯子里的水和糖,“老师你看,水变颜色了,彩虹糖身上的颜色变成白色了”,“老师,棒棒糖放在水里变小了,一点点融化了”“我尝过了,杯子里的水有点甜甜的”······,孩子们兴奋不已,纷纷表达着自己的发现。很明显孩子对于这两个现象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了新的秘密。
分析:真实的问题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幼儿对于问题是感兴趣的,问题反映了他们的迫切需要,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案例中幼儿发现舌头怎么变色,嘴里的糖果为什么没有了,是彩虹糖的颜色吗?是口水让糖没有了吗?等这些想法,是孩子在调动已有经验思考问题。而在后面的实验观察中孩子的目不转睛、发现新秘密,体现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经验,并一直处于主动的、积极的、专注的状态中,这些都是真实的问题所引发的有意义的学习。
第六步:巧供支架 提升经验
“糖果都是甜的吗?”为了让孩子的已有经验有新的突破,来发现不一样的糖果味道,我们再次进行了尝一尝的活动。当然,在品尝中,我们也是有意识地做过一些“小动作”。 “口香甜甜甜的、凉凉的,吃到后面有一点苦苦的 ,巧克力有点苦苦的还有点甜甜的 ,薄荷糖有点辣辣的,凉凉的。水果糖是又酸又甜的”。通过品尝大家获得了一个新的经验——不是所有的糖果都是甜甜的。
分析:《指南》指出:幼儿园教学活动能否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以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是否能帮助幼儿利用旧经验构建新经验。小班幼儿年龄小,学习方式是通过直接感知来获得新经验的。案例中发现孩子的原有经验比较狭隘,为提升孩子的新经验,提供巧妙的隐形材料(不同味道的糖果)的方式,激发思维碰撞的火花,助推孩子获得糖果味道的新经验。
结束语: 让班本课程充满生命活力,让孩子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需要我们和孩子从生活中寻找充满生命力的学习内容,从生活中提炼新经验,到生活中体验快乐。随着活动的开展,随时关注孩子的兴趣点,灵活、深入地推进活动。当我们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课程,设计课程.完成课程时,让我们看到了《指南)所倡导的学习:尊重幼儿主体性,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在安全、温暖、互动、富于理解和激励的环境中的学习,以及幼儿园与家庭密切合作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虞永平,以班级为基点的幼儿园课程建设.早期教育,2005,(5):6-8.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
[3]《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4]成尚荣.班本课程的存在价值、准确定位与合理开发.中小学管理,201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