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深处有珍奇 ——读斋藤孝《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0期   作者:李丹
[导读] 阅读之意应有“深”“浅”之分,就像吃饭有“吞快餐”与“品美食”之别,

        李丹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厢幼儿园潇湘分园  浙江省  杭州市  311200


        前言:阅读之意应有“深”“浅”之分,就像吃饭有“吞快餐”与“品美食”之别,旅游有“跟团游”与“自驾游”之分,不同的阅读方式,决定了不同的阅读效果,由此,对“浅阅读”与“深阅读”之于教学生涯中的种种感悟与影响。
        
        在这个人们都在“空下来干什么?不是看微信就是准备看微信”的读屛时代,要想静静读点书还真的有些不容易。
        科技日新月异,传媒空前发达,信息的海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汹涌。来不及细细斟酌,慢慢品味,个体生命不断地被充溢媒体的种种新闻旧事蚕食,生活在“打开、浏览、回复”的循环中被不断模式化。显然,以快餐化、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存的重要方式。浅阅读本无可厚非,我们不必以“浅”为耻,因为任何人的阅读都是从“浅”起步的。阅也好,读也好,读书人首先要领会作者通过语言文字传达的基本意思,文本文字写了或说了什么?没有这浅的第一步,深则无从谈起。
        虽然对一般日常交际语言文字而言,阅读能懂得基本意思也就够了,但对专门的学习和有志于发展并丰富自我的人来说,这样的阅读显然就不够了。只要稍有意愿,阅读完全有可能往“深”处走,“深阅读”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知识与乐趣。
        其实,“深阅读”并非人们理解中的那么高深难测。从我的阅读经历看,我以为“深阅读是指对大部分的专业性极强的著作的研究性阅读”,这样的定位要求偏高,难免让人对之望而生畏。说句大实话,人是追求快乐的动物,人们向往轻松愉悦的现世生活,一旦没有学业的压力与专业的需求,要求人们普遍自觉自愿地去啃厚厚的著作,好像过于理想。从权威媒体每年发布的书籍年人均阅读量可知,我国与发达国家尚有相当大的差距,更何况这中间的教学论著用书还占了相当的比例,国人的文化素养远没有到达这个境地。


        因此,只要在阅读中融入了自己真实的思考或真切的情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认识或体验,就应该视为经历了“深阅读”。这是一种摆脱了浮光掠影,告别了冰面滑行,与粗枝大叶蜻蜓点水具有明显区隔的阅读。
        阅读的“深”与 “浅”是相对的,从本质上说,人们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从浅开始的。所谓的“深”应当表现在阅读行为实现了对阅读者以往阅读认识、阅读情感与阅读经验的突破与超越,这种突破与超越哪怕只有一小步,也极其可贵,值得珍视。例如:唐朝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一诗,短短二十个字,妇孺大多能诵,“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诗意一目了然:抒发作者享受宁静,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理解自然不能说不对,但熟视往往产生无睹。如果我们对文字细加品读,不满足于现成的理解,有所追问,就不难获得深一层次的认识。诗句是否可以改换为“鹭鸟高飞尽,白云飘去闲”?(因为诗人李白对白鹭情有独钟,有多首诗写之)两者一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诗歌其实蕴含了作者亲近自然、忘情自然的另一面,或者说作者之所以亲近自然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他内心对人世的失落失望,不愿改变的心志。经历这么一次追问,诗歌潜在的意义慢慢显现,就产生不同于先前那种单一平面的解读。此外,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李白的生平,再进一步,可读读他其他的诗作,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的依据来证明自己的理解。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阅读体会或感悟的获得,并不是我对别人现成结论的记录和复述,而是主要凭阅读者的一己之力,深入体味追问从而形成一种发现。但对阅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极其可贵的阅读品质。因此我认为这一阅读过程理当应属于“深阅读”,因为这种阅读具备了足够的探究气质。
        要有效实践这样一种“深阅读”,需要阅读者具备两种意识:一是追问的意识。要有怀疑、否定和批判的精神,对几乎不假思索就可以获得的阅读结论不轻信不盲从,带着问题读书,努力形成自己对文本、文字的判断。二是联系的意识。在问题之后,能从文本内部,文本与文本之间通过细读、研读完成自我解答与证明。这既是一种理性,同时也是一种能力。
        总之,阅读的深浅不能简单地以文字的多少或篇幅的长短为标准。大本著作可以读得很粗很浅,短文章甚至一首短诗可以读得很深入。从细微处入手,去寻找美丽的风景,这一过程本身就足够迷人。
        
        后记:行走在“深阅读”和“浅阅读”的交互时代,何妨停下脚步,等等自己的灵魂。一个教师一旦对“深阅读”有清醒认识,那他一定能超越盲目,就有望走出阅读学习高耗低效的“怪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