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林卿
安徽省定远化工学校,安徽 定远 233200
摘要:习总书记对我国教育界提出的新要求就是培育更高水平的人才,建立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系统。而且我国进入新时代,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多,劳动教育也被这个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
关键词:小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探析
引言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劳动教育在人的成长中,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小学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
1.1 促进小学劳动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
劳动教育实践是提升小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当前,无论家庭劳动教育实践、学校劳动教育实践还是社会劳动教育实践都存在“窄化”“弱化”“异化”“物化”等问题。小学劳动教育评价能够正视劳动教育实践问题,积极促进小学劳动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为劳动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方向与思路,发挥评价导向功能。另一方面,小学劳动教育评价具有诊断功能,可以预测劳动教育实践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这就为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为劳动教育实践问题的规避与解决提供支撑与保障。
1.2 提高小学劳动教育的质量
小学劳动教育质量是检验劳动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本质在于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培养小学生良好劳动素养。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提升劳动教育质量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首先,在小学劳动教育评价过程中,学生既是劳动教育评价的主体,也是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劳动教育评价可以诊断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具体解决方案,直接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2 劳动教育的现状
2.1 劳动教育氛围缺失
《孟子》有言:“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我国历史的制度框架下,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影响,教育观念中还存在着对“读书”的倾向性。读书、学习、成绩似乎成了学生生活的一切。学生的生活变成了课本知识学习,学习之外的事情与之无关。而且,当代小学生出生在被电脑、无线网络、数字科技等包围的互联网的时代,受到新时代网络文化的浸染,他们的运动方式被改变了,在网络的巨大冲击和诱惑下,一般的家务劳作和普通的劳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农劳动教育在此冲击下逐渐疏离本身的劳动教育氛围。
2.2 学校劳动教育开展不到位
学劳动教育课程落实不到位各地区对劳动教育的实施存在较大差别,多半地区的劳动教育课程有名无实。[学校按照国家课程实施安排劳动课程,但实施情况不尽如人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标准、无考核,教育内容浅显,教育时效性不强,教育目标不明确。学校对劳动课程的关注、理解、执行不够,对劳动课程的实施过于单一,没有对小学这个很好的劳动教育环境加以创造性开发和利用。
3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
3.1 充分利用课堂资源
教师应当把课堂当作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基点,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且健康向上的劳动理念。
对此,教师可以以劳动课为基础,传授学生基本的劳动理论知识,让学生对技能的学习有大致的了解,并建立起系统的框架和体系,然后要结合班队会,定期开展以劳动和奉献为主题的班会,宣传劳动模范事迹,并为学生展示出劳动的格言,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阐述自己对劳动的感想和看法,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与升华,深入学生对基本劳动理论的理解。同时,学校还应当积极协调各科的任课教师,就语文课和品德课的建设来讲,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内的相关元素,把文本内容和劳动教育有效结合到一起,让学生得到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熏陶,懂得劳动创造美的价值,懂得劳动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教师也应当根据课本中所设定的劳动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展示劳动的含义和价值,然后让学生依照劳动这一主题写出作文,阐述自身对于劳动的态度,角度可以自己选择,教师也应当为学生传授一些写作的技巧。
3.2 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着自身的主观意识,他们的认识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更加侧重于感性的经验。所以当学生做出特定举动的时候,他们也习惯于先模仿他人,而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主体,也是学生模仿最为频繁的对象。教师自身的言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的思想品质,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对此,教师就需要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榜样和示范作用,要坚持以身作则的原则,使得自己言行一致,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劳动活动,同时也要带动学生同自己一道,可以是打扫班级的卫生,也可以是对校园的绿化作出贡献,或者是参与社会性的公益劳动。教师应当敢为人先,要有带头干的自觉性,同时也要与学生积极展开沟通和交流,参与到学生的实际活动中去。
3.3 丰富劳动的形式和内容
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中可以看出,思想本身就是对劳动的反映,而人需要依靠劳动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对此,教师就需要拓展劳动的形式,丰富劳动的内容,带给学生更加多样化的实践体验,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特别是就集体劳动来讲,由于其自身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劳动氛围,所以学生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也会得到更加愉快的体验,例如义务植树劳动,学雷锋劳动,校园内的合作大扫除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融入到集体中,获得更加充实的劳动体验。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班内定期开展专题讨论会,要根据劳动的内容设定不同的主题,可以让学生阐述自己能够做些什么事情,或者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在劳动中的优势适合长处,积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价值,并用智慧和双手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是对房间和书包的整理,也可以是对学习用品的整理等等。
3.4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学校应该利用好各类资源构建劳动教育实施场所,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建立劳动教育基地,一到三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较强,所以学校内可以构建种植园,动物养殖花园,手工作坊和建筑场地等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不同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基地,参与到各类社会实践过程当中。
3.5 创建评价机制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他们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同和关注,所以教师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真正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对此,教师就要完善劳动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劳动成果作出最为公正且客观的总结,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认同感和尊重感,让它们滋生出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出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把每周五设为劳动评比的日期,为学生设计劳动的徽章,奖励小红花,然后对学生在一周内的劳动表现进行记录,并把信息公开,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自己的发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4 结语
加强劳动教育,是时代与教育发展趋势,它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乃至整个民族、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劳动技术教育是学校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劳动实践过程是一项活动范围广、衔接严密的系列活动。
参考文献:
[1]马希良.新时代学校教育亟须重拾劳动教育荣光[J].教学与管理,2019(25):83-84.
[2]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12-17.作者简介:贺林卿(1963.9-),男,汉族,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从事培训工作近30年,研究方向: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