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 调研实际出发——浅议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0期   作者:白菁
[导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白菁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教研室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广大农村学龄、适龄人口不断下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要保障学生就近上学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适应城镇化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有着明显的共性:经济发展落后导致教育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离退教师增加、学科教师匮乏等问题一直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此外,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观念滞后、学校债务沉重等问题也渐渐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沉疴旧疾。
        抛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体制和投入的困扰,针对义务教育教师教学工作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坚持问题导向,立足调研实际,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切实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便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作为教学研究工作者需不懈思考的课题。
一、以实际情况为基点,以“学”为“教”。
        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教师作为肩负引领、指导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引路人的特点愈发明显。从这个层面讲,教师必须面对“教与学”的双向挑战。教学实践,理念先行。教师如果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就很难有出彩的教学实践。有专家认为,以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为标志的第五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中国正处于这次革命的第一梯队。
        在不能完全预计到未来工作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使教育与未来的工作相适应?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生存、生活状态,直接关乎农村基础教育的根本。然而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缺老师、缺骨干使得他们不得不肩负起除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的其他工作。课时数超标、跨科目、跨年级上课之余还要承担辅导、家访等工作,教师们每天累计工作时间长达10小时以上,工作量远远高出规定……即便是教师们意识到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往往会因为心有余而分身乏术。
        教学从根本上是教与学的交互,即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彼此沟通、互相启发补充的过程。这是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剔除坐而论道、空泛无实的交流、培训活动。从广泛的“菜单式”培训内容中,找到适合、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订单”,节约学习成本、转变教师学习观念,不断更新知识、再教给学生,以“学”为“教”。

更多采用“易、细、小”的微培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变不想培训为“想培训、愿培训”,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以实际需求为根本,以“针”破“茧”。
        教师所接受的传统培训常常存在工学冲突、经费不足、师资素质参差不齐、优质课程资源缺乏等问题。而远程培训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培训模式,既降低了成本,又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覆盖面广、收效高、交互性强、形式灵活多样等显著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设备,通过整合、筛选、定制、共享优质培训课程资源,经由不同平台、APP、公众号等方式,适时、及时地送达每一位需要学习的老师身边,供他们选择。这种适用范围空前广阔、高效便利的方式,正逐步替代以往集中培训的模式。对全员培训、全员提升、精准学习,在教育培训层面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从平台网络建设、大数据储备方面,通过网络可以接触的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从应运推广、适用性方面,具有针对性的精品课程、精选论文、培训内容同样亟待发掘。
        以网络平台为纽带,改善以自上而下的“菜单”式供给为主导的供给模式,逐步形成以由下而上的“订单”式需求为主导的定制模式。对个性问题提供精准、高效的建议和指导,共同完成用“针尖”“破茧”,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培训体系,彻底消灭坐而论道、空谈无实的教条培训模式。
        只有从基层教师的实际困难和实际需求为依据,以切实可行为出发点,选择合理的讲授内容、评价方式、受众渠道、发布时间,充分调动培训教师的积极性,发挥远程培训效用最大化的作用。解决问题首先面对的是剖解问题,所谓针对,便是从泛泛而谈的共性问题中,挑选出细致的、个性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以“针尖”的锋芒,勇敢地挑开每个“水泡”和“老茧”,从而看清问题症结,方可对症下药。
三、以联片教研为契机,合“零”为“整”。
        近些年,通过积极尝试开展区域性联片教研活动,针对广大农村地区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的情况,合“零”为“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规模较小的学校,通常情况下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在岗教师的学习资源匮乏,学习条件差,培训投入较少,客观上很难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联片培训立足地区的优质资源,依据地域集中、优势互补、骨干师资、研修人员的合理配置等原则,将学校划成若干片区,联合开展研修活动。活动中聚焦课堂,交流分享有效的课堂教学示范课,探索不同课型的研究课;听课、说课、评课,讲解、分析、培训,形成行之有效的生态循环。不但加强了校际间的教研合作与交流,也使得先进的教学经验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推广,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