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岩梅
滨州市滨城区实验小学 山东省滨州市 256600
摘要:现如今,我国的教育在不断改革完善,教育部提高了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要求,学校也积极开展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开展,对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而思想道德教师通过对学生实践性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文章主要通过分析实践化的教学方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具体分析了如何促进实践性教学应用于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之上。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实践性教学;策略探析
引言
在小学阶段的课程体系当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具有关键性的教育意义。小学生还处于思想意识形成阶段,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品格,还能提高这门课程的教育质量。因此,教师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对“立德树人”理念的内涵进行深入解读,并能将其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教学当中,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
一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是比较单调且枯燥的,学生对此不容易理解且容易失去兴趣,所以老师要转变教学策略,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有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投身学习,让学生的核心素养获得有效提升。例如在教学“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就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入教学,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在网上给学生搜集了有关世界各地的文化图片、文字、视频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了合理汇总,制作成了一段时长为几分钟的视频,在课堂为学生播放视频,视频展现了世界各地的文化,给学生创建了形象且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视频展示完,学生仍旧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我对学生进行了本节知识的形象讲解,通过讲解与视频观看,学生能够对知识形成更深的印象,对知识的了解程度不断加深,而且学生不会觉得学习知识枯燥乏味,而是兴趣盎然,这都是有赖于应用了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教学中推广。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老师在必要的时候要巧妙地将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给学生创建轻松且愉快、生动的教学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学习并不枯燥乏味,而是十分有趣的,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对有效课堂的达成有促进作用。
二 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规则
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并在此过程中,展示最为接近学生认知的生活情景,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真正地树立规则意识,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媒体教学的质量。例如,在讲授“生活离不开规则”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在打饭过程中任意插队的场景,并让学生思考:学生是否可以在打饭的过程中插队?对此有何看法?在问题播放结束后,教师询问学生:“对于上述问题,你们怎么看?”小洛说:“在视频中,这位学生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他插队的行为对其他学生是不公平的。”小燕积极地举手说:“插队的行为可以引起学生之间的矛盾!”教师引导性地说道:“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呢?”小婵说:“我们应严格按照相应秩序排队!”在大部分学生对规则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十字路口的画面,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人们要遵守交通规则?通过与学生交流,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尊守规则的重要性,并在此过程中,引入常见的生活现象,真正让学生了解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从而促进多媒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 创设开放化的德育情境
教师要为德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可以创设开放化的德育情境,形成良好的教学开端。情境能够让课堂学习变得生动、直观,让课本中很多偏理论的内容更好地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教师可以提前做相对充裕的教学准备,首先充分研究教学主题,然后创设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有更多的学习思考与认知,推动学生理论知识的有效吸收。教师还可以结合情境内容引发学生的交流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与观点,通过这样的方式锻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教学《大家排好队》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时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活动情境: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教师给课前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发放一些小礼物。但是,在排队领礼物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因为过于激动,出现了很多意外情况,如交头接耳、插队、拥挤他人等。如此不良的行为,引发了其他学生的反感和指责,学生之间甚至产生了一些争执。有了这个生动直观的情境导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谈一谈应当如何看待排队时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这些不遵守规则的学生应当怎么做等,以这样的方式很好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这种直观的活动形式不仅能够将学生快速引入学习内容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行为模式。
四 培养小学生的公共意识
在一些公共场所中,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对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们在将实践的教学模式应用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堂中时,可以适当在一些公共场所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增强小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中对《这些是大家的》《我们不乱扔》《大家排好队》等教材课本的理解。例如,在教师们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时,在路过一些公共场所的时候,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导小学生轻声细语地走过公共场所,不乱扔垃圾,自觉地维护公共场所的设备。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给学生一些实际的奖励,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课堂的活跃度,学生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当中来。教师们通过这些将道德与法治实践性的例子,更好地提高了自身课堂授课的效率,在将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应用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当中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化进展。
五 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心智和学习意识。这样的特殊情况需要教师从教育理念方面进行优化,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寻找二者之间的结合点,代替一味的说教。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将所学到的知识实际运用于生活中的意识和能力,也能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内容形成更加透彻的理解。例如,教师讲解到“吃饭有讲究”这个部分时,可以从生活化角度为学生设计几个问题:大家有没有和父母一起吃自助餐的经历?你们都喜欢吃哪几种食物呢?你们是自己去取餐,还是需要父母帮你们呢?等。当学生们融入到讨论这个问题的氛围中,教师发现原来大部分学生都愿意自己取餐,教师接着问:那么你们有没有拿完,但是吃不了的时候呢?那要怎么办呢?很多学生都表示可以让父母帮忙吃,有的学生则说可以扔掉。教师可以借着这个话题为学生讲道理,尽管自助餐的价格是固定的,但是食物都是来之不易的,即使吃自助餐也应该懂得珍惜粮食以及他人的劳动成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入手。并在此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化情境着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反思生活,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自我行为约束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管依娜.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改革[J].新课程(上),2017(12):12.
[2]谭丽君.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新校园(中旬),2016(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