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君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金山小学 311200
摘要:小乐器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小乐器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还能激发对音乐的深层次理解。笔者在研究小乐器的同时,还关注到校园歌曲这个板块,发现现今适合孩子们唱的歌曲少之又少。如何让孩子们爱唱、爱表演,将小乐器应用至校园歌曲中,无疑会带来一次不一样的碰撞与火花。本文笔者用自己创作的一首校园歌曲《相聚钱塘花盛开》为例,从校园歌曲现状分析,到小乐器助力校园歌曲的重要性,并进行运行推广与成效反思等方面开展一步步的钻研探索。力证通过小乐器在校园歌曲学习中的使用,能很好的弥补我们在音乐学习中的种种不足,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能力,对他们的音乐综合素养提升,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乐器 校园歌曲 实践研究
一:园歌曲现状扫校描
所谓校园歌曲就是要让学生们能够喜欢的歌曲,其曲风朴实明快、积极向上,能体现莘莘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音乐《新课标》中指出:音乐学习的基础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重要途经。通过音乐,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好的音乐给人良好的启示,反之,学生则得不到任何审美体验。针对校园歌曲的现状,笔者有以下三方面的分析:
(一)校园歌曲乏味——无人问津
“我用尽一生一世,来将你供养,只盼你停住,流转的目光”“你是微笑里的甜,还是眼泪里的咸,为何这种味道我最想念~”经常会有学生在校园内唱着这样的旋律。但扪心自问,这应该是孩子们唱的歌曲吗?这些过于成人化的歌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随口荡荡的口水歌,对孩子的音乐素养提升根本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让学生的心境变得浮躁,甚至可能会有消极的影响。
(二)校园歌曲高深——曲高和寡
很多校园歌曲在音乐曲调的编配上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现在的孩子发育的早,有些在中高年级已经开始进入变声期,男生的声音变粗,女生的声音变细,有很多是唱不上高音的,但在人音版四下的《采菱》和五上的《雨花石》这两首歌曲中,都将调定在C调,而且最高音到了小字二组的3(mi),很多学生唱不上就选择放弃。还有人音版六下的《滑雪歌》,是F调的,其中有一个旋律的音,到了小字二组的4(fa)了,音实在是太高了,尤其是男孩子,很多时候高了唱不上,低八度唱又难听,确实很尴尬。严重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校园歌曲超前——索然无味
对于我们大部分身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相对于比较发达地区来说。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是8090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对子女的教育意识也很强,早教可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这些校园歌曲普遍转化成早教歌曲出现在孩子们的视野中。像《数鸭子》《两只老虎》《闪烁的小星》《粉刷匠》等教材中的歌曲,可能在孩子们上幼儿园前就已经耳熟能详了。之后,学校的教材中,又一次出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歌曲的新鲜感。
二:小乐器助力校园歌曲学习的可行性
那么,孩子们不爱唱,不喜欢唱校园歌曲的弊端实实在在存在着。音乐《新课标》中指出:器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并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所谓小乐器,即是那些外形小巧,简单易学,传播广泛的乐器。比如葫芦丝,口琴,口风琴和竖笛等。让小乐器走进课堂,助力校园歌曲的学习,是有很强的可行性的。
(一)小乐器进课堂是音乐教学的继续完善
许多音乐专家都认为:器乐教学本身不是学器乐,而是学音乐。也就是说,器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一方面,小乐器的演奏是音乐再现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作为一种载体,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进一步地感受、理解、创造音乐,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另一方面,小乐器学习给全体学生又一次地提供了学习音乐的机会。克服了尤其是中高段孩子处于变声期,或者有些学生天生嗓音条件不佳等原因,难以用声音来表现音乐的困惑,使音乐课堂教学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
(二)小乐器进课堂是音乐兴趣的提升巩固
???在教学中,老师都会发现一种通病,就是学生在低段时,都是很喜欢音乐课的,因为低段孩子好动好玩,爱唱爱跳,什么都愿意尝试。但是到了中高段,随着感受体验的进一步加强,孩子们会慢慢的羞于表达。小乐器进课堂能够很好的调节这种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老师指导学生演奏歌曲的旋律,不仅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渲染课堂气氛,还有助于智力和技能的进一步开发。优美的旋律,有规律的节奏以及速度、力度的变化,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乐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健康的发展。通过不断的探索,他们还会演奏自己所学的歌曲,并极力模仿曲调想要表达的情绪,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渴望运用多样化的音乐表现手段,解决学习中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而这一切正是学生主动进行音乐活动和进行音乐体验的过程。这种由兴趣而激发的认真学习过程,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
(三)小乐器进课堂是音乐素养的有效推进
学生通过小乐器的训练,演奏,能较快地提高识谱、视唱、欣赏以及创作等方面的能力。能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给小小的音符注入活力。在听觉上,更加有效的建立起节奏感以及“多声部”的概念。注重表现各种音乐要素所带来的变化,并体验乐曲的体裁和风格,产生对音乐情感的共鸣,真正的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美。
三:小乐器融入校园歌曲
针对以上现象和研究,笔者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放在首位。以美为突破点,以实践为中心,自己作词作曲,创作了一首原创校园歌曲,叫做《相聚钱塘花盛开》,这是一首C大调,三拍子,圆舞曲风格的校园歌曲。歌词朗朗上口,旋律优美灵动,突出的主题是“强国圆梦,阳光下成长”,围绕即将到来亚运会,从学生的视角表达了对盛会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歌曲为了学生能够喜欢唱,学的简单,从旋律的每一个音,到节奏的每一拍,前前后后斟酌,一共经历了八稿之多。歌曲定稿之后,我运用我们学校的小乐器——口琴,将它融入校园歌曲的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强化内在自信,助力歌唱教学
这首校园歌曲在各个班级内进行推广,收获了同学们的广大好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莫塞尔曾经说过,器乐教学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学会歌曲只是第一目标,将小乐器与之融会贯通,才是最终目标。歌曲的定调与口琴的定调都是C调,而且没有变化音和复杂的节奏,所以很利于吹奏,五年级的孩子可以做到自学自吹了。而且大家积极性都很高。我鼓励同学们进行班级间的比拼,吹的最好的班级,可以在周一的晨会上进行表演,大家练的更起劲了,都想来比一比。最后,我们504中队的全体学生代表五年级站上了周一的升旗台,为我们表演了这首乐曲《相聚钱塘花盛开》,那一刻,我感觉到了他们全班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每个学生都是那么的自信。。
(二)巩固音高概念,助力歌唱教学
在传统的歌唱教学中,老师都会先让学生跟着歌曲听唱,基本上学生学习歌曲都是跟着感觉走。有种多听几遍,就会唱了的误区。但是,歌唱教学的关键是音准。如果只是听唱、跟唱,学生其实并没有形成真正的音高概念。
这个时候,口琴作为一件小乐器,它不仅具有良好的固定音高和音准,而且在听觉、视觉和指法上具有一定的直观性。所以,这首歌曲学会之后,我鼓励学生们用口琴来吹奏歌谱,
例:二声部合唱教学,我在好几个平行班教唱,学生唱二声部的感觉都不强。而且很容易产生声部交叉或是走音的问题,引入口琴吹奏后,同学们变得会互相聆听了,大家各司其职,但又互相联系。建立了很好的声部概念。
三、理解旋律内涵,助力歌唱教学
感受与鉴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感受和鉴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教唱歌曲时,我一定会着重让学生演唱主旋律,并记住音乐主旋律。但这只是从音乐感受上,让学生建立的对音乐的认识。真正要想记住主旋律,可以让学生反复用口琴吹奏主旋律,无需教师讲解过多的意境。因为学生通过反复吹奏,更能体会到音乐的情绪和风格,更能体会新时代少年,喜迎亚运的激情。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旋律有更深的体会,有助于歌曲教学。
四、多元教学评价,助力歌唱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检测音乐学习的内容都是由教师来指定。可总是用同一种方式来评价,可能会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音乐《新课标》中指出,教学评价是考察学生成效的重要渠道,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才能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将小乐器引入课堂后,重点考查学生借助口琴吹奏的效果,考查学生对音乐的熟练度等等,并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此外,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来检测学生是否能熟练运用小乐器演奏音乐主题,是否能够倾听音乐主题并说出名称,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完整地演唱歌曲,对学生进行结果评价。
通常,我会根据学生吹奏的流畅度和连贯度,给学生加分。吹的没有错音并且连贯的孩子,我会奖励它5分,如果偶尔有几个错音的,我会给孩子3分。非常生疏的孩子不得分。以此作为激励。当你的分数达到20分,就可以来老师这里兑换一个“小苹果”,集齐3个小苹果,就可以得到老师的一个幸运小礼物!
例:
“老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吹奏一下《相聚钱塘花盛开》的A 段旋律。”
“谁来?……”
(同学们纷纷举手)
“好的,我请这位同学来试试”
(一阵口琴声之后)“这位同学刚才吹得很准确,非常连贯,也很有感情!”
“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那么老师还想请你说说,这首音乐是几拍子的?”
“三拍子,圆舞曲风格的。”
“哇,太厉害了,让我们为这位同学点赞。”
寥寥几句,就让学生体会到了老师对他的肯定。那么,这个学生今后对小乐器和音乐课堂肯定更加喜爱了。而且有了激励政策以后,孩子们更加愿意尝试和练习了。
(二)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
在学会吹奏《相聚钱塘花盛开》这首歌曲后,我会检验学生音乐学习的效果,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这样有效的多元化评价。积极地去引导学生,让他们学会审美,学会明白什么样的吹奏音乐才是最棒的。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好胜心,也让他们通过评价,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找到应该如何去改进的方法,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无疑让学生对自己更有了解,对音乐更有兴趣。
四、小乐器使用成效
使用了口琴助力歌曲教学之后,学生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有了长足进步。在音乐兴趣方面,我展开了一项长达3个月的小调查。对五年级241名学生进行了分批实验,在123班维持原状,不使用任何小乐器,在456班进行了小乐器教学。从9月初开始,我每一个月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从表格上可以明显看出,自9月开始,使用小乐器班级的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明显有了提升,没有使用小乐器的班级,对音乐课的兴趣在这张图上基本没有任何变化。甚至还有下降的趋势。我想,这就是小乐器教学所带来的最直接的成效吧。当然,它还有其他更多让人受益匪浅的成效:
(一)提升德育素养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立德树人。通过小乐器助力校园歌曲的学习,学生的德育素养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众所周知,德育课程每个学科都在推进,但是作为音乐学科,能够率先运用这种校园原创歌曲的方式来进行推进,是非常新颖且意义是非常巨大的。这更能体现教育以人为本,德育美育并重的本质。学生通过歌曲的演唱,更加热爱祖国,更加热爱家乡了。都为我们能生活在这么好的新时代,唱着那么好听的歌曲而感到骄傲,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一定也是积极向上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喊口号要更加能深入到人的内心。
(二)巩固音乐素养
小乐器的使用,对音乐素养的提升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都是空洞的。通过小乐器对校园歌曲的吹奏,学生变得比以前更爱上音乐课了,对音乐所传达出来的各种要素,也更加愿意倾听学习了。能够自主探究,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变得更加乐观向上。做到了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培养健全人格,优良品格的人的目标。
(三)提升专业成长
作为一名一线音乐老师,小乐器助力音乐课堂,对老师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教学过程中的很多重点难点,我们都可以通过小乐器来解决,这为我开拓了音乐视野和教学思路。这次,我自己作词作曲创作的校园歌曲《相聚钱塘花盛开》,不仅提升了我的创作能力,也提升了我的综合素养。培养了我勇于创新,敢于钻研的品质。也促使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将更好、更新的知识带给学生。
(四)紧跟区域课题
今年,我们萧山区内的音乐总课题就是关于“小乐器”进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我紧跟区域课题,认真思考,潜心研究,早在暑假期间,就搜集了各类和小乐器有关的书籍、资料仔细学习。了解和掌握了很多小乐器的演奏方式和方法,并且在自己的常规班教学中也会去尝试着去使用小乐器,得到了很多启发。
五、小乐器使用反思
通过小乐器助力校园歌曲,我收获了很多,也得到了反思。
小乐器在使用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兴趣肯定会如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一样,随时间的推移,兴趣逐渐减弱。这个时候,老师就需要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比如:独奏、二重奏、齐奏等等。还可以开展午间音乐会,班班有琴声等活动。让学生们学的有目标,不仅要给训练的舞台,还要给他们展现的舞台,以此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小乐器进课堂除了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还需要家校共育。音乐课作为一门促进孩子综合素养发展的课程。需要增加家校联系,光靠一周两节音乐课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需要监督和配合,所以,教师可以设置微信小作业或者小程序等,布置一些实践练习,作为课后的一种巩固,还可以在班级群中,发一些口琴大家的表演作品或者口琴介绍,比如半音阶口琴,低音口琴,贝斯口琴等,有很多口琴,孩子们都没有见过,也不知道,这样既能开拓孩子们的音乐视野,也可以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都运用小乐器形成一种班风,一所学校,每个班级都运用小乐器形成一所校风。“一吹百和,蔚然成风。”小乐器也能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学生们在浓浓的小乐器乐音声中,陶冶艺术情操,在美妙的旋律中,绽放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花吧!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王安国、吴斌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2020.09
【4】《中小学音乐教育》浙江省音乐家协会.2020.07